第十五种办法,从交代不清的现象中发现毛病。
编辑在处理稿件时,只要多加思考,便能发现各种各样的疑点。《杭州市电信局电报电话交换量跃居全国第五位》一稿,说杭州市电信局在1985年加强通讯建设,取得明显效果,电报交换量和长途电话交换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均居第五位。此稿没有交待上年在全国居第几位的事。一了解,1984年是第四位,1985年倒退到第五位。此稿之所以没有交代背景,是写稿者故弄玄虚,用以藏短。我从交待不清处挑出了毛病。
第十六种办法,从语法结构中来发现语病,减少和消除语病。
编辑在处理稿件中,那种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宾语和谓语搭配不当等语病,时有所见。1996年4月25日,我在检查一篇稿样时,文内写道:“三航局的小黄喝了一口营业员递过的清茶”。试问:没有茶杯,怎么喝茶?修饰宾语的定语交代不清,表述不适当。我改为:“三航局的小黄接过营业员递过来的茶杯,喝了一口茶。”将动宾不当的语病改了过来。
第十七种办法,琢磨成语运用是否得当,从中发现毛病。
成语,是人们习用的固定词组,运用得当,不仅可以收到“字惟求少,意则期多”的效果,且往往能增添新闻报道的文采。可是有些作者由于没有理解某个成语的确切含义,随便运用,结果,不仅达不到上述目的,而且会影响内容的准确表达。有篇题为《农民也兴递名片》的稿件写道:“现在村里好多人都印了名片,不是为了赶时髦,附庸风雅,而是发展业务的需要。”附庸风雅,系指旧时官僚、地主、商人等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且不说“附庸风雅”用在有关农民印名片一事上不贴切,单就其所含有的“装点门面”的意思而言,也和“赶时髦”的含义相近,用在这里似有叠床架屋之嫌。我在看大样时,把“附庸风雅”这句成语予以删节,文字反倒干脆利落了。
至于把成语“不假思索”、“独当一面”、“觥筹交错”分别写成“不加思索”、“独挡一面”、“筹觥交错”,那更是司空见惯的了。对此,要发现一处,订正一处,以免谬种流传。
第十八种办法,对某些过于前卫、过于新奇、过于特殊的文字以及有疑问的文字,要停住目光,加以思考,以利于从中发现毛病,加以订正。
第十九种办法,按照规范要求来挑剔毛病,订正错误。
一是按照法定计量单位的要求来检查稿件中存在的毛病。我在阅检大样中,这方面的毛病经常可以见到。我觉得,需要引起同志们注意的是:“厘米”容易错成“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