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编辑校对网

致力于文字应用21年。做最认真
坐享其成   轻松办公
——还您一个轻松自然的工作心情
your work in a relaxed and natural in the mood


中文编辑校对网

倡导“编辑从校对做起,校对向编辑学习”出版工作理念,团结全国优秀编辑校对
致力于文字应用

防止文字差错的25种办法
来源:浙江日报高级编辑 | 作者:林永年 | 发布时间: 2015-08-13 | 15222 次浏览 | 分享到:

10年工作中,几乎笔笔都加以复核,离开夜编部以后的近几年中,我仍然那么做。在复核中,我屡屡发现差错,及时作了修正。

第六种办法,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运用党的方针、政策,去发现毛病,订正错误。

有一篇稿子写道:“去年7月,宁波兴洋毛毯有限公司和旭化成纺织公司与工贸区签订了近200亩土地转让协议”;“今年4月,这两个企业又与工贸区签订了第二期土地转让协议”。文中的“土地转让”这个提法对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二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由此可见,“土地转让”的提法不符合《宪法修正案》的规定,应改为“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使用权”这三个字无论如何省不得!

第七种办法,通过阅检稿件上有无预计性的文字,来发现差错,减少和消除差错。

夜班编辑对于原稿上那种设想性、计划性、预计性的文字,到了见报前夕,需要向日班编辑查问一下:情况有无变化?否则常常会出现“事过境迁”,而稿子却照登的差错。

第八种办法,运用辩证法来发现毛病。

辩证法告诉我们,客观事物有个发展过程。同样,政策的制订也有个不断认识、不断完善的过程。现在的有些政策是在过去政策的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有篇来稿,作者为了宣传当年一号文件的正确性,把过去实行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说得一无是处,这就未免失之偏颇。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对于当时稳定粮价、保障人民生活、支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曾起过积极作用。只是形势发展了,这一政策已不适应目前农村实行市场经济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要求。我们不能因为宣传现行政策的正确而不加分析地予以否定、贬低过去政策的历史作用。因此,我就作了必要的修改。

第九种办法,对需要特别引起重视的事实,要查询一下:事实核对过没有?审稿手续有否完全办妥?

有位记者采写的一篇稿件在写到东海油田时,说:“在这里,两口很有开发前景的深井已经打出。”我在阅检稿样时,向这位记者查询:“这一材料有否经过核对?有否办好审稿手续?”他回答说:“在电话里问过有关领导,说可以登报。”但我仍建议这位记者持稿样去省石油化工局核实和审阅。结果,确是出现了纰漏。原来,原稿上所写的已经打出的两口深井,其中一口不属于东海油田的范围之内。因此,审核单位改为:“在这里,很有开发前景的深井已经打出。”这位记者如果不拿稿样去审核,可真要出纰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