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的阅读叫做“审读”,其基本特征就是“审”。
《书籍编辑学概论》这样解释“审”的含义:
“审”字古文作“”。《说文解字》:“悉也;本作,从宀,从”。“悉”是“详尽”的意思。据北宋徐铉的校释:“宀,覆也;,别也。能包覆而深别之也”,即全面的考察和深入的分析鉴别[2]。
编辑的阅读责任重大。《书籍编辑学概论》指出:“审稿的失误,即选择不当,让坏作品获得通过,好作品被埋没,这是编辑工作的最大失误,对出版社甚至对社会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3]
《书籍编辑学概论》这样描述编辑的阅读:
初审是三审的基础,必须逐字逐句地认真审读全稿。……复审和终审用到每部书稿的时间平均可能只有责任编辑初审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复审者在全面了解稿件内容的基础上,从更高的角度审核初审意见是否中肯、周全、可行,表明自己的看法……。终审的主要任务是在充分了解初、复审意见和重点抽查稿件内容的基础上……作出最后取舍决定[4]。
审读(指初审)的第一步——初读,是粗略的阅读,目的在于摸清书稿的大致内容,对书稿的总体水平是否符合要求作出初步判断,以便确定下一步的工作如何进行。在初读过程中感觉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要作笔记标注。
审读的第二步是评价性阅读。……须一读到底,再回过头来对重要内容或有疑问之处反复研读。直到得出结论为止[5]。
这两段描述告诉我们:第一,“三审”中,初审必须通读全稿,务求全面了解书稿内容;复审只须浏览全稿,了解书稿大致内容,以便对初审意见做出判断;终审通常只须抽查部分章节,但须认真分析初审、复审的意见和建议。第二,初审通常要阅读两次:第一次粗读,是了解性阅读,全面了解书稿内容,形成初步印象;第二次精读,是评价性阅读,做出全面评价,提出取舍建议。初审、复审、终审三级审读,重点都是了解书稿内容,做出评价,决定取舍。
校对的阅读,不同于编辑的阅读,校对阅读的基本特征是“校”。
关于“校”字的含义,古代学者有三种说法。其一说认为:校,本义“木囚”,即木制的桎和枷,此说有《说文解字》和《易》为证。《说文解字》云:“校,木囚也。”《易》曰:“屦校灭趾,何校灭耳。”屦,古代用葛和麻制作的鞋,在此诗句中指代“脚”,屦校即锁住双脚的桎;何,通荷,何校即套在脖子上的枷。桎和枷都是两片对合囚人的,古代的学者们借用它的“对合”义,表示古籍整理时的比勘订正,所以将“校”定义为:比勘篇籍文字同异而求其正。也有人认为,“校”有“就范”之义,从而引申出“考核”。《荀子?君道》云:“知虑取舍,稽之以成;日月积久,校之以功。”这个“校”含义就是“考核”,后来又引申为专用于文字的考核[6]。其二说认为:校,本义“横木”,即门闩。后作为“榷”的假借字。榷,本义“敲击”,引申为推敲、商讨。古代学者用“校”的“推敲”义表示比勘订正[7]。其三说,明末以后,不少学者用“挍”代“校”,释义为“比较”。三说的共同点:“校”用于古籍校理,含义是“比勘订正”。由此可知,校对的阅读重在“比勘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