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编辑校对网

致力于文字应用21年。做最认真
坐享其成   轻松办公
——还您一个轻松自然的工作心情
your work in a relaxed and natural in the mood


中文编辑校对网

倡导“编辑从校对做起,校对向编辑学习”出版工作理念,团结全国优秀编辑校对
致力于文字应用

新闻伦理2013年报告
来源: | 作者:bianjiao | 发布时间: 2015-09-08 | 20177 次浏览 | 分享到:

  

五、报道灾难 群众为先

  

【事 件】1122日上午,青岛发生输油管道爆炸事故。自下午至翌晨,这场“导致两百人伤亡”、“十分重大的责任事故”的噩耗以及惨烈的现场图片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渠道,以及央视、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的报道,引起全国人民高度关注。可是第二天,青岛本地媒体除了在头条地位报道了国家领导人对这场灾祸做出重要批示,多数报纸都没有报道这场爆炸造成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有的报纸还在头版下半部分刊出“今天到现场抢海参,省钱60%”,标题字比上方报道国家领导人对青岛爆炸事件批示的字还要大得多。

 

不仅如此,第三天青岛本地报纸就转而以煽情方式大篇幅地报道救援中的感人事迹,比如,有报纸用几个整版报道这一事件,各版标题分别是“集结令下,急赴现场”、“排队献血,爱暖寒冬”、“最佳医护,最好救治”、“钢铁之躯,搭生命梯”、“官兵做饭,百姓喊香”……

 

青岛媒体对输油管道爆炸事故的报道引发一场舆论风波,网友纷纷批评青岛媒体的做法是“把丧事当喜事办”。

 

【点 评】或许青岛本地媒体在事故后的报道意图是安定人心、引导舆论,但从实际效果看却恰恰相反,引爆的却是舆论对媒体、对政府的批评和质疑。

 

灾难事件发生后,群众关心的焦点,新闻报道的重点,新闻角色的主体,理所当然是灾情和灾民。正如凤凰网所总结的,灾难发生后,灾难报道的正确路数应是:勘查灾难现场;寻找目击者;安慰死伤者家属;拜访“有关部门”;绘制现场示意图,制作视频,说清楚灾难是怎么发生的,告诉人们事故到底有多可怕;刊登每个死者的头像,讲他们的故事,让他们像个人,而不是一个数字;试图挑战这样的“天问”:那些无辜遇难的市民,难道仅仅因为运气不佳,就要遭受如此飞来横祸?

 

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应当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始终坚持的中心原则。“八项规定”也明确指出,中央领导参加活动的报道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来决定。灾难报道同样应该适应今天的传播环境,尊重新闻规律、宣传规律。

  

六、国骂登堂 污染语言

  

【事 件】2013年初开始,著名歌唱家李双江的未成年儿子涉嫌强奸一案,引发媒体竞相报道,并随着案件推进不断发酵,媒体把报道聚焦于李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