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编辑校对网

致力于文字应用21年。做最认真
坐享其成   轻松办公
——还您一个轻松自然的工作心情
your work in a relaxed and natural in the mood


中文编辑校对网

倡导“编辑从校对做起,校对向编辑学习”出版工作理念,团结全国优秀编辑校对
致力于文字应用

编辑校对:忠于标准还是贴近生活?
来源: | 作者:bianjiao | 发布时间: 2015-09-08 | 8602 次浏览 | 分享到:

“新闻语境”应有大小之分,大的新闻语境指整个新闻事业影响所及的社会舆论环境,比较宏观;小的新闻语境则是指某一具体消息报道、某一具体新闻表达所涉及的传播环境,相对微观。这里所议是小的新闻语境。

 

忠于标准还是贴近生活?

 

相信很多记者有类似的经历:来到菜场采访,卖菜的大嫂说:“白菜五角钱一斤。”记者把上述文字写出了,随后受到一番“规范化培训”:这句话可以说,可以听,但就是不能这样写。这样写不符合规范,要写成“白菜5000.5元”。结果报纸上出现了:“卖菜的大嫂说:‘白菜5000.5元’。”或是“卖菜的大嫂说:‘白菜0.5公斤5角钱’。”

 

当这样的规范文字出现在报纸上时,怎么读怎么别扭,怎么看怎么碍眼,生活气息荡然无存。电视上则是“白菜五角钱一斤”的人物言语和“白菜0.5500克”的字幕同时出现的滑稽现象。

 

类似的情形还有不少。这里“还原的生活”失真了。

 

这就是规范用字和忠于生活的两难尴尬:我们到底是要忠于生活还是要忠于标准?

 

说得不客气一点,“白菜5000.5元”是典型的脱离生活的八股文风,面目极为可憎。同时,这也是新闻工作者“三贴近”中的尴尬:我们新闻报道该怎样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我不明白,这标准的制定要遵循哪些原则?语言是来源于生活的,要从生活中吸收营养。标准也不能脱离生活,应该是动态的,要不断完善。

 

格式面前,汉语减色

 

汉语的特色美在丧失。

 

一个突出表现是阿拉伯字、统计符号和汉字的无节制、无规律混用,词语组合缺乏汉语特有的音韵美、视觉美感。

 

“亩产千斤”!何等气势磅礴而又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如今却偏偏被“格式”成“××平方米××千克”;“七八里路”被格式为“34千米路”或“34公里路”。

 

本来,“标准格式化”说10以下的数字可以写成汉字,而且要考虑上下文,竖排一般用汉字。然而,在一些媒体上,标题屡屡出现“发生1起车祸4人丧生”、“1号文件”之类的句子,甚至出现在竖排标题上。这不知是否是患了“格式化”恐惧症。

 

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相反,人们却不难发现,在格式化、全球化、标准化的旗号下,在欧美一些国家,“磅”、“码”、“英寸”、“英尺”、“英里”等非标准的说法用法仍在大行其道。他们老百姓的口头语言、生活中习惯使用的单位名称等等,说的照样在说,印的依旧印,不信你随手翻一翻《参考消息》。似乎这些制定标准化的老外们并没怎么把标准化当回事,只忠实于他们的语言习惯,忠实于他们的生活习惯。标准化倒是把写惯了方块字、说惯了汉语的我们教训得一愣一愣的,今天一个标准、明天一个格式,亦步亦趋,应接不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