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编辑校对网

致力于文字应用21年。做最认真
坐享其成   轻松办公
——还您一个轻松自然的工作心情
your work in a relaxed and natural in the mood


中文编辑校对网

倡导“编辑从校对做起,校对向编辑学习”出版工作理念,团结全国优秀编辑校对
致力于文字应用

新闻伦理2013年报告
来源: | 作者:bianjiao | 发布时间: 2015-09-08 | 18225 次浏览 | 分享到:

 

11月,农夫山泉和《京华时报》互诉侵害名誉权案在北京开庭审理,迄今尚未宣判。

 

对于这场争议,有专业人士指出,《京华时报》报道多有偏颇之处;还有网友则指出该报本身就在经营纯净水业务,有公权私用的嫌疑。

 

【点 评】有关双方的诉讼,自有法律公断,不是我们讨论的范围。这里只说双方关于是舆论监督还是舆论暴力的争论,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厘清舆论监督的原则与依据。

 

媒体实施舆论监督的依据是保障公众权益,所以必须坚持公正立场。但《京华时报》的报道不是讨论农夫山泉的水质问题,而始终纠结于饮用水标准,且作出“农夫山泉标准不如自来水”的判断,不知依据何来,难免会误导公众。

 

《京华时报》以超大规模的篇幅讨论这个问题,有这个必要吗?是不是会遮蔽了其他更值得公众关注的议题呢?何况其版面中还含有曲解国家领导人讲话等处理手法,也显示出其报道带有一定的情绪性、片面性。

 

另外,舆论监督报道应该执行“利益无涉”的标准,而《京华时报》却被网友披露自己也在经营桶装水业务,即便纯属巧合,恐怕也难以撇清受利益驱使的嫌疑。

 

正如普利策所说:律师作为职业只为其雇主服务,医生为病人服务,建筑师为主顾服务,只有新闻事业把公众利益当作自己的利益。尽管传媒的话语权、监督权掌握在传媒人手中,但我们必须明白,这是代表公众行使的权利,是要为公众服务而获得的权利,决不能让这项权利成为媒体为逞一时之快,甚至谋求私利的工具。

  

四、“合理想象” 新闻所忌

 

【事 件】20134月,《南方周末》刊出《与自己的战争》,报道复旦研究生毒杀室友案,报道试图从“人性”角度去解释此案为什么会发生。但是报道刊出后,一些传媒学者及读者认为报道掺杂了颇多记者的想象。比如,北京大学王辰瑶副教授指出,《南方周末》报道的开头是:“2013331日中午,林决定下毒。目标是他的室友、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林取出试剂瓶,里边是从实验室偷带回来的N-二甲基亚硝胺溶液。”再如对林某取毒行动的叙述是:“动手那天,林恰在大楼里有课。他借口要去存放剩余试剂的房间拿手套之类的杂物,在导师的陪同下进入实验室,确认了目标所在,也确认了储物柜钥匙的位置”。对于犯罪嫌疑人投毒和取毒这些关键性的描写,记者采用全知式视角,进行了现场化的描绘,如同电影中展现出来的镜头,记者的叙述也有如导演般的自信——对被展示者的行动、心理都了然于心。事实上记者既不在现场,对林某又无法采访。在这里,记者采用的是不在现场的“现场化”策略,将叙述触角伸进了无法凭借事后采访还原的心理层面,不能不说这里有“想象”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