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编辑校对网

致力于文字应用21年。做最认真
坐享其成   轻松办公
——还您一个轻松自然的工作心情
your work in a relaxed and natural in the mood


中文编辑校对网

倡导“编辑从校对做起,校对向编辑学习”出版工作理念,团结全国优秀编辑校对
致力于文字应用

新闻伦理2013年报告
来源: | 作者:bianjiao | 发布时间: 2015-09-08 | 18230 次浏览 | 分享到:

 

但是也有不少业界、学界人士对柴静的采访风格表示赞许,认为这是符合电视深度报道栏目要求的。而且世界各国电视新闻业都不乏以自己的标志性姿态、动作,独特的采访提问方式等,彰显自己的个性,甚至成为节目“卖点”、栏目品牌的著名记者。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位优秀记者追求职业理想的体现。

 

在这场争论中,正反两方立场分明,有媒体将他们称为“砍柴派”与“挺柴派”。

 

【点 评】对柴静采访风格是否属于“表演”、作秀,见仁见智,仍有商榷的余地。这场讨论更大的意义,其实是让“表演式采访”这个一直以来被忽视的话题得到聚焦。

 

检讨传媒实践,“表演式采访”倾向似乎并不鲜见。比如在台风报道中,很多电视台喜欢派年轻女记者采访,以她们在风暴中站立不稳的身影、声嘶力竭的语调吸引受众眼球。又如,在重大突发灾难事件暴发后,有记者一下飞机就手持话筒向观众宣布“我在现场为您报道”;在报道水灾时,有记者站在齐胸深的水中做现场报道,以示水势之大;在采访明星时,有记者出镜着装过于暴露。这些现象都引发了受众的议论。

 

采访风格是一种自然流露,而不是人为做作出来的,做作即会沦为表演。从本质上说,“表演式采访”是将新闻娱乐化、媚俗化、煽情化的一种倾向。按照煽情新闻研究者格雷布所说,刻意强调新闻呈现形式方面的戏剧化效果,即新闻包装(news packageing),正是煽情新闻的一种主要手法。因此,从新闻专业立场出发,新闻工作者需要时时设置和恪守记者行为的边界,防止记者在报道中过于凸显自己,成为新闻主体,对受众准确理解新闻、客观判断事实形成干扰,甚至哗众取宠、喧宾夺主。

  

二、“新闻敲诈” 法律不容 

 

【事 件】 20132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曝光了《购物导报》记者李德勇在江苏连云港市进行非法活动。经查,李德勇在连云港非法设立记者站,以采访对象存在违法问题相要挟,多次向江苏、山东等地基层单位收取资金和物品,其中部分资金以广告费、宣传费等名义转入报社,但该报并未刊发相应广告或宣传,却将资金转入该报副社长王某实际控制的文化传媒公司。此外,购物导报社还通过提供虚假劳动合同、虚假毕业证书等材料为李德勇等人申请并领取记者证。

 

5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依法吊销《购物导报》报纸出版许可证,责令其立即停止一切出版活动,撤销以欺骗手段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