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除了要认真校对以外,我们还要多学习,平时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实在拿不准的也可以询问其他同志,不明白的千万不能放过。
上一期内容,中文编辑校对网也介绍了找差错的好方法,可以点击:从15个小细节,减少出版差错
五、时间、历史年号、数字一定要看清
阅检大样时,手持一张当天的报纸,检点一下,递增的报纸编号和年月日是否准确,版次和星期几是否对头?每年第一季度,特别是新年开头几天,在阅检稿样时总要增加一个检点年份的项目:是今年的,还是去年的?这都需要看仔细。
有一家都市报2010年12月13日A5版刊登的《这里也许有您需要的》一文第4自然段第2行“截止到2011年11月31日”,犯的就是一个低级差错,连小学生也知道11月是没有31日的。再如2011年3月15日16版版面最下面的“图片说明”第1行“3月11月”竟出现两个“月”,正确的应该是“3月11 日”。历史年号也时而有错,大多出错在副刊上。如把“崇祯”写成“祟真”。如何防止此类差错呢?我们可以通过查工具书来发现差错和消除差错。
对于数字要通过前后矛盾、复核数据来发现毛病。对新闻报道中的数字,或乘、或除、或加、或减。某报纸2009年10月23日04版《被砍男子流血驾车冲闹市区》之“C”段第1自然段第9行“前额处伤口深达200厘米”这个数据明显有误,为什么呢?因为人的脸再长也没有200厘米啊,200厘米就是两米,比普通人身高还高呢!再如《4年半,打造海峡西岸快速通道》一文第1自然段第6行“合福铁路建成后,由合肥前往福州的铁路运行时间只需8个小时左右”的表述明显与最后自然段第4行“正线全长806.27公里……设计速度为250公里/时”相矛盾。按全长806.27公里除以250公里,合肥到福州只需3个多小时,怎么可能要8个小时呢?所以在校对时,遇到数字不符合逻辑的,一定要复核。
六、通过查出处、查根据来发现差错和消除差错
稿件中凡引用领袖人物、著名人物的话、文字的,宜取慎重态度,要认真核对原著,认真核对出处。如果引用错了,轻则影响不好,重则易犯政治性的错误。有一篇文章,稿里引用了鲁迅一句话:“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句话是鲁迅散文《故乡》中写的,原文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在这里引文少了“其实”、“便”几个字。在一家报纸的2011年2月11日02版《三位老人孤独离世拷问谁的良知》一文最后自然段第1行“花开无重日人无再少年”,正确的应为“花开有重日人无再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