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编辑校对网

致力于文字应用21年。做最认真
坐享其成   轻松办公
——还您一个轻松自然的工作心情
your work in a relaxed and natural in the mood


中文编辑校对网

倡导“编辑从校对做起,校对向编辑学习”出版工作理念,团结全国优秀编辑校对
致力于文字应用

新党报时代,我们这样做校对
来源: | 作者:中文编辑校对网 | 发布时间: 2016-10-08 | 10773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媒体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必须求新求变。作为编辑环节最后一道关口的校对,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即: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好“把关人”“守夜人”?   

           

新环境带来新特点


校对方式发生转变。传统的校对工作主要是“校异同”,就是在编辑上版之前,拿纸质原稿和电脑录入的稿件,用“唱校”“折校”等方法校对,保证到编辑手里的稿子与记者采写的稿件一致。其中也有“校是非”的成分,但比重较小。进入新媒体时代,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校对已经不是对原稿进行照搬照抄的简单“校异同”,而是跳出原稿之外,以“校是非”为主。


“校是非”又称“活校”,其主要任务是辨别“是”与“非”,厘清“是”与“非”的边界和范围,充满着弹性。这时所考验的,是校对人员的知识功底、挑错能力、判断能力和纠错能力。一个经验丰富的校对人员,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凭借自身知识储备进行分析,再借助内部数据库、网络和书籍等工具来核实、改正。


如2014年5月4日《人民日报》副刊版《千年驯河声》一文,有一句诗:“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校对人员第一印象是此诗取自白居易的《长相思》,“州”似乎应为“洲”,但不能确定。细加分析,此处有汴水、泗水,很可能出现两水交汇冲击而成的沙洲,而州则是古代的行政单位。借助网络查询此诗原文,看到的信息繁杂,“州”与“洲”都有。查到“瓜州”地名,唐代地属甘肃,与此处的汴水、泗水相隔千里。另有一个瓜洲古渡,现今为扬州市的风景区,为古运河与长江交汇处,与引文中的瓜洲相关度最高,判断此处应为“洲”字。再查阅白居易诗集,方才确定无疑。  


在校对过程中,还有一些现有工具都不能给出答案的疑问或者错误,这就需要向采编人员献疑、求证,各个环节一起来核实。可见,校对工作已从一个相对独立、被动、单一的工作朝着比较灵活、主动、多元的方向发展。


思维反差带来的挑战。新媒体环境下,记者、编辑在采编过程中努力追求创新与突破,在选题、版面、语言等各方面常有出人意表之举,具体表现在:更加追求整个版面的视觉效果,较多使用新闻图片或者后期制作图表;注重标题制作,追求“一见倾心”的效果;语言更加生活化、“接地气”,更多地使用方言俚语或网络流行语,如“给力”“拼爹”“屌丝心态”“元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