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奇,23岁进入出版社,从助理编辑干起,先后担任编辑、编辑室副主任、期刊主编、出版社副总编和总编辑,一直干到退休,整整做了40年编辑工作。从80年代到90年代,在编辑工作之余,做过一些编辑理论研究,写过《图书编辑工作的本质》《编辑主体在审读加工过程中的创造性作用》《期刊定位与总体编辑构思》《西方出版社的编辑工作》《试论编辑职业道德》等十余篇编辑专业论文,还参与我国第一部编辑学论著《实用编辑学》和第一部研究西方出版的论著《外国出版概况》的编写
1无心之误与有心之误
书面材料(校对工作的对象,包括原稿和校样)中的错误,可以分为两类:“无心之误”与“有心之误”。
“无心之误”“有心之误”两个概念,是现代史学家陈垣提出来的。他在《校勘学释例》一书的《自序》中写道:
余以元本及诸本校补沈刻《元典章》,凡得谬误一万三千余条,其间无心之误半,有心之误亦半。
陈垣先生没有对“无心之误”和“有心之误”的含义做出具体解释,但分析他在书中列举的误例可知:“无心之误”指校刻者疏忽造成的错误,例如条目讹为子目,非目录误为目录,误连上文,空字误连,因同字而脱字,重文符号误为二字等。“有心之误”指校刻者妄改造成的错误,例如用后起字易元代字,用后代语改元代语,不谙元时年代而误,不谙元时人名、地名、部族、物名、专名、官名、体制而误等。
陈垣在书中特别批评“妄改”。他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所用之专名,校书者对于本书时代所用之专名,必须有相当之认识,此《方言》《释名》所由作也。”他举了一个典型误例:“腹里”为元代专名,谓中书省所统山东西、河北之地也。沈刻本既误为“肠里”,又误为“服里”。为什么会将“腹里”误作“肠里”“服里”?“腹”误作“肠”,因两字形似;“腹”误作“服”,因两字音同。但根本原因是校刻者不知“腹里”是元代的专名,知识欠缺而又过于自信,以致改不误为误。
现代的书面材料,同样存在“无心之误”和“有心之误”两类错误。
现代书面材料中的“无心之误”,是作者、编者疏忽或笔误造成的。计算机录入排版过程发生的错误,也属“无心之误”,是由于拆字失误、击键错位、指令失误等技术性原因所致。“无心之误”错误比较明显,因而比较容易发现,校对界称作“显性错误”。
现代书面材料中的“有心之误”,是写作主体自以为是造成的,包括作者错写和校订者、编辑妄改。这类错误,往往似是而非,难以发现,校对界称作“隐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