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该诗引自《全唐诗》。青山远水,明月夜箫,多么动人的扬州风貌!然而,那“秋尽江南草木凋”却大煞风景。有学者疑“草木凋”有误,便查他书,原来“木”字是“未”字之误。该句应作“秋尽江南草未凋”。虽然秋尽江南,扬州依然草木葱茏。这样便与青山、远水、明月、夜箫构成一幅完美的画卷。
清代校雠家段玉裁主张先正底本,后断是非。“正底本”即改正传抄传刻错漏,恢复原著的真貌;“断是非”即改正原著中的错讹和后代校者的妄改。他说:“不先正底本则多诬古人;而不断是非则误今人。”“正底本”必须“死校”;“断是非”则必须“活校”。“正底本”与“断是非”相结合,“死校”与“活校”相结合,才是校雠学的真经。
现代校对更需推行“死校”与“活校”相结合。现代的“死校”,是将校样跟原稿比照,发现两者异同,然后以原稿为依据,将校样上跟原稿不同的地方一一改正,使校样跟原稿完全相同。现代的“活校”,是脱离原稿通读校样,发现原稿本身存在的错误,使原稿更加完善。
“活校”存在一定程度的危险性,有可能改不误为误,造成新的错误。因妄改而致误的例子,在我国古代校雠史上是不少的。韩愈的儿子韩昶改“金根车”为“金银车”,早已成为校雠史上的笑话:“崔豹《古今注》云:‘金根车,秦制也。阅三代之舆服,谓殷得瑞山车,一曰金根’,故因作为金根之车。秦乃增饰而乘御,汉因不改。《晋舆服志》载:金根车,天子亲耕所乘,置耒耜于轼上,乃知是车盖耕车也……韩昶为集贤校理,史传中有说金根车处,皆臆断之曰:‘岂其误欤?必金银车也。’悉改‘根’为‘银’……昶,文公之子也,而不知古,抑又可叹。”所以,“活校”必须“慎改”,坚持“改必有据”的原则。
4 两种功能与两类方法
实现不同的功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方法。两千多年来的校对实践,创造了许多校对方法,这些方法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比照异同,判断是非。现代校对常用的“折校”“点校”“平行点校”“读校”“核红”等,都属于“比照异同”,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机械比照”,是“死校法”。现代校对的“通读检查”,则属“判断是非”,是“活校法”。
“活校法”主要有如下三种。
(1)本校法:脱离原稿通读校样的方法,要旨是“前后互证”,即通过文稿的内在矛盾发现错误。
[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