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曰:“善。然则涛何气哉?”客曰:“不记也。然闻于师曰,似神而非神者三:疾雷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内云,日夜不止。”
这段文字,引自枚乘的《七发》,没有错别字,也没有病语,但存在错误。错在哪里?错在前后矛盾。前面说:涛的气势“似神而非神者三”,后面列举的却是四种。错在引用者在“江水逆流”后面误用了分号,应该改为逗号。江涛气势有三种现象:一是声音,“疾雷闻百里”;二是水势,由于“海水上潮”导致“江水逆流”;三是云气,“山出内云,日夜不止”。
[例2]
正文:公元765年,四川发生大地震。
书末注:天宝十五年,帝奔蜀,川中大震。
文注矛盾。注文是对的。天宝十四年(公元764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出逃,于天宝十五年(公元765年)逃到四川,川中百姓大为震惊。“川中大震”并非“四川发生大地震”,作者误解了“川中大震”的含义。
[例3]
西北地区藏式壁画,除白居寺、瞿昙寺外,桑耶寺也颇具特色。
转换概念。前面说的是“藏式壁画”,后面列举的却是三座佛寺,佛寺与壁画不是同一概念。应改为“除白居寺、瞿昙寺壁画外,桑耶寺壁画也颇具特色”。
(2)他校法:要旨是“以他书校本书”。改必有据,是“校是非”的基本原则。他校即寻找认定错误、改正错误的可靠依据,从而避免因妄改再造成新的错误。他校的重点是引文、转述以及事实性、知识性、政治性疑点。他校所依据的“他书”,应当是国家标准、权威工具书和其他可靠图书。
[例4]
某《唐诗鉴赏辞典》将杜甫诗句“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译作“向日葵老是围着太阳转”。
知识性错误,“葵霍”并非“向日葵”。向日葵原产北美洲,杜甫是8世纪人,那时还没有发现美洲大陆,杜甫没有见过向日葵。可以断定“葵藿”不是向日葵。那么,葵藿究竟是什么植物呢?其生物特性又是怎样的呢?只有他校才能找到答案。查《本草纲目》等可知:葵,蔬菜,叶倾日。藿,豆科植物的叶子。葵藿即葵叶(借“霍”代叶)。“葵藿倾太阳”即“葵叶倾太阳”。查古文、古诗词又知:古代文人认为,葵叶倾日是为了“卫其足(根部)”,因而赋予它“手足亲情”的人格内涵。曹植在《求通亲亲表》中,曾用“葵藿倾阳”的典故,向哥哥表白手足亲情。
(3)理校法:即推理判断,是“校是非”的重要方法。段玉裁指出:“所谓理校法也,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须用此法。”就是说,用“本校法”和“他校法”都解决不了,才采用“理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