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编辑校对网

致力于文字应用21年。做最认真
坐享其成   轻松办公
——还您一个轻松自然的工作心情
your work in a relaxed and natural in the mood


中文编辑校对网

倡导“编辑从校对做起,校对向编辑学习”出版工作理念,团结全国优秀编辑校对
致力于文字应用

校对的两种功能
来源: | 作者:bianjiao | 发布时间: 2016-03-29 | 18052 次浏览 | 分享到:
作者:周奇,23岁进入出版社,从助理编辑干起,先后担任编辑、编辑室副主任、期刊主编、出版社副总编和总编辑,一直干到退休,整整做了40年编辑工作。从80年代到90年代,在编辑工作之余,做过一些编辑理论研究,写过《图书编辑工作的本质》《编辑主体在审读加工过程中的创造性作用》《期刊定位与总体编辑构思》《西方出版社的编辑工作》《试论编辑职业道德》等十余篇编辑专业论文,还参与我国第一部编辑学论著《实用编辑学》和第一部研究西方出版的论著《外国出版概况》的编写


1无心之误与有心之误


书面材料(校对工作的对象,包括原稿和校样)中的错误,可以分为两类:“无心之误”与“有心之误”。


“无心之误”“有心之误”两个概念,是现代史学家陈垣提出来的。他在《校勘学释例》一书的《自序》中写道:


余以元本及诸本校补沈刻《元典章》,凡得谬误一万三千余条,其间无心之误半,有心之误亦半。


陈垣先生没有对“无心之误”和“有心之误”的含义做出具体解释,但分析他在书中列举的误例可知:“无心之误”指校刻者疏忽造成的错误,例如条目讹为子目,非目录误为目录,误连上文,空字误连,因同字而脱字,重文符号误为二字等。“有心之误”指校刻者妄改造成的错误,例如用后起字易元代字,用后代语改元代语,不谙元时年代而误,不谙元时人名、地名、部族、物名、专名、官名、体制而误等。


陈垣在书中特别批评“妄改”。他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所用之专名,校书者对于本书时代所用之专名,必须有相当之认识,此《方言》《释名》所由作也。”他举了一个典型误例:“腹里”为元代专名,谓中书省所统山东西、河北之地也。沈刻本既误为“肠里”,又误为“服里”。为什么会将“腹里”误作“肠里”“服里”?“腹”误作“肠”,因两字形似;“腹”误作“服”,因两字音同。但根本原因是校刻者不知“腹里”是元代的专名,知识欠缺而又过于自信,以致改不误为误。
现代的书面材料,同样存在“无心之误”和“有心之误”两类错误。


现代书面材料中的“无心之误”,是作者、编者疏忽或笔误造成的。计算机录入排版过程发生的错误,也属“无心之误”,是由于拆字失误、击键错位、指令失误等技术性原因所致。“无心之误”错误比较明显,因而比较容易发现,校对界称作“显性错误”。


现代书面材料中的“有心之误”,是写作主体自以为是造成的,包括作者错写和校订者、编辑妄改。这类错误,往往似是而非,难以发现,校对界称作“隐性错误”。


现今古籍校订书稿中,因妄改造成的错误很常见。妄改的原因主要是校订者以今义理解古义,以今字妄改古字。


例如,某古籍有“中国诸侯”句,校订者用“中国”今义来理解“中国”古义,妄改为“国中诸侯”。“中国”在古汉语里是个多义词:(1)我国专称。上古时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遂称“中国”,而把中原以外地区称为“四方”,后演变成为我国的专称。(2)指春秋战国时中原各诸侯国。后泛指中原地区,也指中原地区的人。(3)指京师。《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句中的“中国”指的是京师。可见“中国诸侯”当指中原各诸侯国,改为“国中诸侯”是错误的。


又如,某古籍有“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句,校订者以为“畔”是别字,挥笔改为“叛”。“畔”字古有二义:做名词用含义是“边”;做动词含义通“叛”。这个“畔”字是“叛”的通假字,不是别字。


再如,某古籍有“於戏!吾不为也”句,校订者以为“於”已简化作“于”,遂将“於戏”改为“于戏”。殊不知,“於戏”即“呜呼”,音义皆同。


上举三例中的错误,都是校订者自以为是造成的,都是“有心之误”。


现代原创作品中,“有心之误”更为常见,有因误解字词含义而用字用词错误,有因望文生义而错用成语、熟语,有因语法、逻辑修养不足所致语法、逻辑错误,有因不谙标点符号、数字、量和单位用法标准致误,还有事实性、知识性、政治性错误。


编辑妄改的情况也经常发生,其原因正如清代学者段玉裁所说的,“识不到则或指瑜为瑕”。因此,编辑发排文本(原稿),既可能存在编辑认同或漏改的作者写作错误,也可能存在编辑妄改造成的错误,即改不误为误。这些错误,都是“有心之误”。


现代作者多用计算机写作,他们交给编辑的不再是手写书稿,而是电子书稿,或者是一块磁盘,或者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编辑的电子邮箱里。书稿介质的这种变化,导致编辑工作方式的改变。编辑通常将电子书稿打印出来进行加工修改。编辑的发排文本,无须拣字排版,只须对照编辑在打印稿上的加工,对电子书稿进行局部修改。如果编辑直接在电脑上对电子书稿进行加工修改,则只须按照版式设计要求进行版式转换。因此,不会发生因拣字排版造成的“无心之误”(改版时可能会错改、漏改,但错漏数量有限)。这样一来,校样上“无心之误”减少了,而“有心之误”则大大增加。校样上的“有心之误”,是从原稿复印过来的,若与原稿对照校核,是发现不了的,因为两者同而无异。这就势必给校对工作带来新的问题。


2 校异同与校是非


针对书面材料的两类错误,校雠学界提出校对的两个功能:校异同,校是非。
将校雠的功能概括为“校异同、校是非”的,是清代校雠家段玉裁。


何谓校异同?段玉裁说:“照本改字,不讹不漏。”


何谓校是非?段玉裁说:“定本子之是非。”“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也;定其是非之难。是非有二:曰底本之是非,曰立说之是非。”“何谓底本?著书者稿本是也。何谓立说?著书者所言之义理是也。”


段玉裁说得很明白:“校异同”解决的传抄传刻的错误,主要是“无心之误”。解决的方法是将不同抄本或刻本对照,发现诸本相异之处,“择善而从之”。“校是非”则不同,它解决的是原著本身的错误,包括原著错误和后代校者妄改造成的错误,是“有心之误”。


古代校雠的这两个功能,也是现代校对的基本功能,所不同的是两者的内涵有差别。


现代的“校异同”,是指将校样与编辑发排文本(通称“原稿”)对照校核,发现了校样上与原稿相“异”之处,即以原稿为依据修改校样,使校样上的字符跟原稿完全“同”,从而保证原稿不错、不漏地转换成印刷文本。


现代“校是非”,是指发现并改正原稿本身的错误,包括作者写作错误而编辑漏改的或认同的,以及编辑改不误为误的。


既校异同,又校是非,才能将一切差错消灭在图书出版之前,使书稿具备付印出版的完备条件。


编辑发排文本有错误,是客观存在,几乎是普遍存在的。


请看校对员在校样上发现的原稿错误:


体现在作品中的情蕴和旨趣,与它所处的时代出现了明显的干格。
“干格”是“扞格”之误。“扞格”的含义是相互抵触,格格不入。“干格”无解。
《洛神赋图》……《历代名画记》中载西晋明帝司马昭作有此图。


司马昭是三国时代的人物,且西晋并无“明帝”,作《洛神赋图》的是东晋明帝司马绍。作者把东晋和西晋、司马绍和司马昭搞混了。


零下40度的酷寒,寒流压得温度计里那根细细的水银柱一个劲地矮下去。
“零下40度”当作“零下40摄氏度”(或“-40℃”)。水银的凝固点是-38.87℃,气温降到-40℃,“那根细细的水银柱”早已凝固了,“矮”不下去了。这类错误是作者写作不够严谨造成的。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内有208条河,其中额尔齐斯河、额敏河、伊犁河是外流河。
额敏河和伊犁河都不是外流河。外流河指“流往海洋的河”,额敏河和伊犁河都不流向海洋,而是流往国外。作者显然没有弄明白“外流河”概念。


革命是千万人民群众长期奋斗的事业,决非少数人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句中的“决非”当作“绝非”。决、绝二字都可以用在否定词前面,但含义有细微的差别。“决”用否定词前面,表示不容怀疑、不可动摇,含有主观成分;“绝”用否定词前面,表示排除任何可能性,含有客观判断的意思。“绝非少数人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表示的正是对事物的客观判断。两个词含义接近,最容易混淆错用,如果不注意它们的细微差别,是很容易失检的。


5个句子都存在错误,但错误的性质不同,涉及的知识领域不同。1、5涉及语言文字知识,2涉及古代史知识,3涉及自然科学知识,4涉及地理知识。这些错误都是“有心之误”。


下面4个句子分别摘自三位知名人士的著作和一部权威辞典,都存在知识性错误
“七子”之一的广州湾(今广州)是1899年被法国强行租借的。


《广州湾租借条约》中的“广州湾”并非广州,而是湛江港,“广州湾”是湛江港的旧称。


敦煌藏经洞发现前八十天,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文明刚刚蒙受奇耻大辱。


火烧圆明园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之前40年,即1860年,是英法联军的罪行。
苏秦和张仪,一个主张连横,一个主张合纵,他们是同时活动的对手。


苏秦的主张是“合纵”,张仪的主张是“连横”,两人并不是同时活动的对手。


斗 星名,即北斗。《诗》:“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斗”是星名,但不是“北斗”的专名,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俗称“南斗”),也简称“斗”。例如苏轼《前赤壁赋》:“月出于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句中的“斗”即“斗宿”。上引书证《诗》中的“维北有斗”指的正是“斗宿”。


这4例错误也都是“有心之误”,都是作者写作错误而编辑认同、校对失检而留在书上的。


上述种种错误,都是作者的“有心之误”,表现在原稿和校样上,是“同”的,用“校异同”的方法发现不了,只有进行是非判断,才能发现并纠正这些错误。


2007年8月,新闻出版总署组织检查教辅读物的编校质量,发现两类错误很突出。一类是明显的错别字,例如“七弦琴”错作“七玄琴”,“轿车”错作“桥车”,“人生苦短”错作“人生若短”,“武王伐纣”错作“武王代纣”。这类错误就是前面说的“无心之误”,是录排失误造成的,用校异同的方法不难发现和改正。另一类错误就不同了,例如语言失范,答非所问,单项选择题有两个符合题意的答案,原稿本身就错了,校样上的这类错误是从原稿复制过来的,只有校是非,通过是非判断才能发现和改正。


在铅排时代,手写书稿都须通过拣字排版,再打出校样。因为拣字排版容易发生错漏,而且差错率常常高达20‰以上,“校异同”就显得特别重要。校对必须通过“校异同”,发现并改正拣字排版错漏,从而保证原稿不错、不漏地转换成印刷文本。因此,“对原稿负责”就成了校对的首要任务。


如今的电子书稿,无须重新拣字排版,可以直接进行版式转换,编辑发排文本与传统的“原稿”有了很大的不同。现代的编辑发排文本和校样的异同,有点类似传统的一校退改样和改后打印的二校样,两者的“异”即编辑用红笔在打印稿上的修改,只须用“核红”的方法,就可以把“异”(改版时的漏改和错改)猎获。其他的错误,都是以“同”(校样与原稿同)的形式隐藏在字里行间的。


《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这样分析现在的原稿和校样:


现在,……多数作者交给编辑的不再是手写书稿,而是一块磁盘,磁盘打印稿将传统的原稿和校样合二而一了,也将录排差错与写作差错合二而一了。编辑在磁盘打印稿上加工,排版人员根据编辑的加工修改磁盘稿,再按照版式设计要求进行版式转换,打印出来的就是校样。这个校样除编辑加工修改的部分和版式以外,与磁盘稿并无二致。因此,校样上可能存在5类差错:(1)作者录入差错;(2)作者写作错误;(3)编辑错改;(4)排版人员修改磁盘稿时的漏改、错改;(5)版式转换过程可能发生的内容丢失和错乱。这5类差错除第4类、第5类两类差错可以用核红、对校方法发现外,均以是非形式隐藏在字里行间。校对主体实际上是进行“无原稿校对”操作,通过是非判断发现差错。


《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还指出,现代校是非有5个方面的任务:(1)发现并改正常见错别字;(2)发现并改正违反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数字、量和单位等使用的国家规范和标准的错误;(3)发现并改正违反语法规则和逻辑规律的错误;(4)发现并改正事实性、知识性和政治性错误;(5)做好版面格式规范统一的工作。这5个方面的错误,都是“有心之误”,都是用机械比照发现不了的差错。


校对客体的上述变化,对校对提出了新的要求:校对工作必须重新进行校对功能定位。《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在分析校对客体的变化之后提出:“校是非”上升为校对的主要功能。


校样上“无心之误”与“有心之误”的此消彼长,是写作方式、编辑加工方式和出版方式变化的必然结果,校对方式如果不跟着改变,仍然坚守“以校异同为主”和“对原稿负责”的信条,图书成品差错必然大幅度增多。所以,校对功能必须调整,向以“校是非”为主发展;校对理念必须转变,树立“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新理念。


3 “死校”与“活校”


何谓“死校”?何谓“活校”?近代学者叶德辉是这样解释的:


“死校者,据此本以校彼本,一行几字钩乙如其书。一点一画,照录而不改。虽有误字必存原文。”


“活校者,以群书所引,改其误字,补其阙文。又或错举他刻,择善而从,别为丛书,板归一式。”


“死校”是机械校法,“以此本校彼本”,“一点一画,照录而不改”。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死校”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因为此法容易发现错漏,又可找到改错补漏的直接依据。但是它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校者不掺己见,不负责任,往往导致以讹传讹。


“活校”“以群书所引”,“择善而从”,改正错讹,从而避免以讹传讹。


在古籍校勘中,运用活校法纠正以讹传讹的例子很多,下面略举几例。


[例1]《魏书·卢玄传》:


卿等欲言,便无相疑难。(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


有的学者觉得这个句子语气不通顺,便查他书,查到《北史·卢玄传》和《册府元龟》卷一五六,原来是:“卿等欲言便言,无相疑难。”意思是说:你们有话便说,不要互相疑难。补一个“言”字,改一下断句,语气就通顺了。


[例2]《搜神记》中《李寄》一文有一段文字,许多注释本是这样的:


将乐县李延,家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父母不听。寄曰:“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


文中的“父母无相”,注释者多注“父母没有福气(福相)”。依照这个注释,李寄的性格形象就很矛盾。说她是孝女吧,她竟咒骂“父母无相”,“无有一男”;说她不孝吧,她却能卖身供养父母。后来有些学者从《太平广记》引《法苑珠林》中查到,原来“相”字后面漏了一个“留”字,“父母无相”原作“父母无相留”。补上一个“留”字,一个孝女的形象就活现在我们面前。李寄“应募(卖身为婢)欲行”,父母不让她走,她就劝说父母“不要留我”(父母无相留),女儿没有“缇萦济父母之功”,“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


[例3]唐代诗人杜牧的名篇《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该诗引自《全唐诗》。青山远水,明月夜箫,多么动人的扬州风貌!然而,那“秋尽江南草木凋”却大煞风景。有学者疑“草木凋”有误,便查他书,原来“木”字是“未”字之误。该句应作“秋尽江南草未凋”。虽然秋尽江南,扬州依然草木葱茏。这样便与青山、远水、明月、夜箫构成一幅完美的画卷。


清代校雠家段玉裁主张先正底本,后断是非。“正底本”即改正传抄传刻错漏,恢复原著的真貌;“断是非”即改正原著中的错讹和后代校者的妄改。他说:“不先正底本则多诬古人;而不断是非则误今人。”“正底本”必须“死校”;“断是非”则必须“活校”。“正底本”与“断是非”相结合,“死校”与“活校”相结合,才是校雠学的真经。


现代校对更需推行“死校”与“活校”相结合。现代的“死校”,是将校样跟原稿比照,发现两者异同,然后以原稿为依据,将校样上跟原稿不同的地方一一改正,使校样跟原稿完全相同。现代的“活校”,是脱离原稿通读校样,发现原稿本身存在的错误,使原稿更加完善。


“活校”存在一定程度的危险性,有可能改不误为误,造成新的错误。因妄改而致误的例子,在我国古代校雠史上是不少的。韩愈的儿子韩昶改“金根车”为“金银车”,早已成为校雠史上的笑话:“崔豹《古今注》云:‘金根车,秦制也。阅三代之舆服,谓殷得瑞山车,一曰金根’,故因作为金根之车。秦乃增饰而乘御,汉因不改。《晋舆服志》载:金根车,天子亲耕所乘,置耒耜于轼上,乃知是车盖耕车也……韩昶为集贤校理,史传中有说金根车处,皆臆断之曰:‘岂其误欤?必金银车也。’悉改‘根’为‘银’……昶,文公之子也,而不知古,抑又可叹。”所以,“活校”必须“慎改”,坚持“改必有据”的原则。


4 两种功能与两类方法


实现不同的功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方法。两千多年来的校对实践,创造了许多校对方法,这些方法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比照异同,判断是非。现代校对常用的“折校”“点校”“平行点校”“读校”“核红”等,都属于“比照异同”,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机械比照”,是“死校法”。现代校对的“通读检查”,则属“判断是非”,是“活校法”。


“活校法”主要有如下三种。


(1)本校法:脱离原稿通读校样的方法,要旨是“前后互证”,即通过文稿的内在矛盾发现错误。


[例1]
太子曰:“善。然则涛何气哉?”客曰:“不记也。然闻于师曰,似神而非神者三:疾雷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内云,日夜不止。”


这段文字,引自枚乘的《七发》,没有错别字,也没有病语,但存在错误。错在哪里?错在前后矛盾。前面说:涛的气势“似神而非神者三”,后面列举的却是四种。错在引用者在“江水逆流”后面误用了分号,应该改为逗号。江涛气势有三种现象:一是声音,“疾雷闻百里”;二是水势,由于“海水上潮”导致“江水逆流”;三是云气,“山出内云,日夜不止”。


[例2]
正文:公元765年,四川发生大地震。
书末注:天宝十五年,帝奔蜀,川中大震。
文注矛盾。注文是对的。天宝十四年(公元764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出逃,于天宝十五年(公元765年)逃到四川,川中百姓大为震惊。“川中大震”并非“四川发生大地震”,作者误解了“川中大震”的含义。


[例3]
西北地区藏式壁画,除白居寺、瞿昙寺外,桑耶寺也颇具特色。
转换概念。前面说的是“藏式壁画”,后面列举的却是三座佛寺,佛寺与壁画不是同一概念。应改为“除白居寺、瞿昙寺壁画外,桑耶寺壁画也颇具特色”。
(2)他校法:要旨是“以他书校本书”。改必有据,是“校是非”的基本原则。他校即寻找认定错误、改正错误的可靠依据,从而避免因妄改再造成新的错误。他校的重点是引文、转述以及事实性、知识性、政治性疑点。他校所依据的“他书”,应当是国家标准、权威工具书和其他可靠图书。


[例4]
某《唐诗鉴赏辞典》将杜甫诗句“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译作“向日葵老是围着太阳转”。


知识性错误,“葵霍”并非“向日葵”。向日葵原产北美洲,杜甫是8世纪人,那时还没有发现美洲大陆,杜甫没有见过向日葵。可以断定“葵藿”不是向日葵。那么,葵藿究竟是什么植物呢?其生物特性又是怎样的呢?只有他校才能找到答案。查《本草纲目》等可知:葵,蔬菜,叶倾日。藿,豆科植物的叶子。葵藿即葵叶(借“霍”代叶)。“葵藿倾太阳”即“葵叶倾太阳”。查古文、古诗词又知:古代文人认为,葵叶倾日是为了“卫其足(根部)”,因而赋予它“手足亲情”的人格内涵。曹植在《求通亲亲表》中,曾用“葵藿倾阳”的典故,向哥哥表白手足亲情。
(3)理校法:即推理判断,是“校是非”的重要方法。段玉裁指出:“所谓理校法也,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须用此法。”就是说,用“本校法”和“他校法”都解决不了,才采用“理校法”。


理校主要从语言、体例、史实三个方面入手。


从语言入手,即通过辨析字形、读音、意义以及运用语法规则、逻辑规律等手段,进行是非判断,从而改正用字、用词、造句的错误。
[例5](我国校雠史上“理校”的经典案例)


   触说太后(《战国策》)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太臣强谏,太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愿见,太后盛气而揖之。


时间过去了两千多年,清代学者王念孙疑文中上句“有复言”与下句“左师触詟愿见”文气不贯。他认为:下句应为“左师触龙言愿见”,才能跟上句的“有复言”相呼应,文气才贯。他推断:“触詟”是“触龙言”之误,龙言(竖排)错合为“詟”。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左师触龙言愿见”。证实了王念孙的推理判断。


[例6]
这家工厂,去年年产值仅1200万元,今年跃升为3600万元,整整增长了三倍。
数量表达混乱。倍,指跟原数相等的数。计算倍数应减去原数,再除以原数。原产值1200万元,今年产值3600万元。(3600-1200)÷1200=2,只增长了两倍。


[例7]
十几年中,足迹踏遍15个省200多个县,测量、摄影、分析、研究的古建筑物达2000余处。


语法错误。① 缺主语,缺了“足迹”的主体。② 搭配不当,“足迹”跟“踏遍”不搭配(可将“足迹”改为“双脚”或将“踏遍”改为“遍布”)。③“摄影”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可改为“拍摄”)。


从体例入手,是古籍校勘的重要方法。古文里的经、传、笺、疏,诗、词、曲、赋,各有一定的体例。因此根据不同体例进行类比,可以发现错误。例如《墨子·非攻中》:“诗曰:鱼水不齐,陆将何及乎?”清代校雠家王念孙指出:“‘陆将何及乎’不类诗词,‘乎’字盖浅人所加。”这是从体例入手发现错误的经典案例。古籍校勘的这种体例类比方法,可以运用到辞书校对实践。辞书的编纂,有着严格的体例,但由于编写者众多,容易发生词条编写体例不一致,用体例类比的方法可以发现错误。


[例8]
李鸿章(1823—1901年),安徽合肥人,清末洋务派和淮军首领……
李庭芝(1219—1276),字祥甫,南宋大臣,随州(今河北随州市)人……
孤立看,两个条目都没有问题。但对照看,就会发现两者的技术规格不一致:生卒年表述方式不统一;李鸿章无“字”;李庭芝的籍贯排列在官职后面;李鸿章的籍贯后面无今地名括注。在同一部辞书里,“技术规格不一致”是不允许存在的。


从史实入手,即从文章的内容方面检查文字表述是否符合史实。


[例9]
对于纷繁复杂的人生现象,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把它比喻为奥林匹克运动会。
与史实不符。古希腊在公元前146年并入罗马版图后就不复存在,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始于1896年,两者相距2042年。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怎能用两千多年后的事物做比喻?古希腊的运动会叫做奥林匹亚竞技,作者把古今两个运动会混淆了。


[例10]
(藏经洞)被发现于十九世(下转89页)(上接24页)纪最后一个晚春季节,与八国联军发起向中国的进攻几乎同时。焚烧圆明园的烈焰即将腾起……
与史实不符。火烧圆明园发生在1860年,乃英法联军的罪行。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发生在1900年,圆明园早已化为灰烬。八国联军于1900年6月7日攻占大沽炮台,7月14日攻陷天津,8月14日攻陷北京。已是盛夏而非“晚春”。


现代校对的“人机结合校对法”,是一种特殊的校对方法,它采用基于分词和词间接续关系的方法编制校对软件,再将校对软件与书稿同时输入电脑,通过自动比照发现疑点,提出改错建议。这种技术本质上是“异同比照”,但是机校提出的“错误”并不全是真错,误报率往往高达50%。因此,机校之后,必须由人工进行“是非判断”,剔除误报,采纳正确的改错建议。人机结合校对,实质上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校异同”与“校是非”有机结合。


中文编辑校对网
上海编校工作室
帮您 编辑 校对 润色 审读

网址: www.bianjiao.net

主编微信(QQ)号:826540293

加好友,请注明:地区 职业 姓,以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