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古籍校订书稿中,因妄改造成的错误很常见。妄改的原因主要是校订者以今义理解古义,以今字妄改古字。
例如,某古籍有“中国诸侯”句,校订者用“中国”今义来理解“中国”古义,妄改为“国中诸侯”。“中国”在古汉语里是个多义词:(1)我国专称。上古时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遂称“中国”,而把中原以外地区称为“四方”,后演变成为我国的专称。(2)指春秋战国时中原各诸侯国。后泛指中原地区,也指中原地区的人。(3)指京师。《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句中的“中国”指的是京师。可见“中国诸侯”当指中原各诸侯国,改为“国中诸侯”是错误的。
又如,某古籍有“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句,校订者以为“畔”是别字,挥笔改为“叛”。“畔”字古有二义:做名词用含义是“边”;做动词含义通“叛”。这个“畔”字是“叛”的通假字,不是别字。
再如,某古籍有“於戏!吾不为也”句,校订者以为“於”已简化作“于”,遂将“於戏”改为“于戏”。殊不知,“於戏”即“呜呼”,音义皆同。
上举三例中的错误,都是校订者自以为是造成的,都是“有心之误”。
现代原创作品中,“有心之误”更为常见,有因误解字词含义而用字用词错误,有因望文生义而错用成语、熟语,有因语法、逻辑修养不足所致语法、逻辑错误,有因不谙标点符号、数字、量和单位用法标准致误,还有事实性、知识性、政治性错误。
编辑妄改的情况也经常发生,其原因正如清代学者段玉裁所说的,“识不到则或指瑜为瑕”。因此,编辑发排文本(原稿),既可能存在编辑认同或漏改的作者写作错误,也可能存在编辑妄改造成的错误,即改不误为误。这些错误,都是“有心之误”。
现代作者多用计算机写作,他们交给编辑的不再是手写书稿,而是电子书稿,或者是一块磁盘,或者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编辑的电子邮箱里。书稿介质的这种变化,导致编辑工作方式的改变。编辑通常将电子书稿打印出来进行加工修改。编辑的发排文本,无须拣字排版,只须对照编辑在打印稿上的加工,对电子书稿进行局部修改。如果编辑直接在电脑上对电子书稿进行加工修改,则只须按照版式设计要求进行版式转换。因此,不会发生因拣字排版造成的“无心之误”(改版时可能会错改、漏改,但错漏数量有限)。这样一来,校样上“无心之误”减少了,而“有心之误”则大大增加。校样上的“有心之误”,是从原稿复印过来的,若与原稿对照校核,是发现不了的,因为两者同而无异。这就势必给校对工作带来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