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编辑校对网

致力于文字应用21年。做最认真
坐享其成   轻松办公
——还您一个轻松自然的工作心情
your work in a relaxed and natural in the mood


中文编辑校对网

倡导“编辑从校对做起,校对向编辑学习”出版工作理念,团结全国优秀编辑校对
致力于文字应用

笔误可以有,新闻不可“差不多”
来源: | 作者:bianjiao | 发布时间: 2016-03-16 | 11297 次浏览 | 分享到:

迈克尔·舒德森在《新闻社会学》一书(华夏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中说:“新闻业是生产和传播有关公共利益的重要事实信息的活动或实践。它由定期发布时事信息或评论的机构进行,以真诚的态度为分散的广大受众呈现真相,从而获得公众的关注。”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语词是“真诚的态度”,真诚带来真相,这是没错的;可我们现在有不少媒体人士,用的是“马虎的态度”,弄出的是“差不多”新闻,差不多就是那个意思,让读者马马虎虎看看,差不多了解个大概就算了。


在全媒体时代,受众的信息接触面广了,见的差错多了,有时确实是“见怪不怪”、“见错不怪”;但这确定是受众的容忍度高了吗?不见得。笔者所在的媒体,不久前推出一个与档案馆合办的栏目《档案时空》,其中有篇长文因记者的笔误,把一个屡次出现的历史人物的名字在一处弄错了一个字,就被眼尖的读者发现了,读者直接打电话到档案馆投诉,一顿猛批。


要让媒体毫无差错,这的确不太现实。笔误真的难免,但要努力避免。我本人写作还是比较认真、真诚的,但一定会有笔误之类的差错,最后是认真的编辑帮助揪出错误。在我看来,媒体从业者的笔误可以有,但新闻不可“差不多”。追求新闻报道准确、真实,恰是一种媒体正义。


取法其上,得乎其中。“零差错”做不到,也要竭力奔向“零差错”的目标——虽不能至,努力追求之。笔者在此结合若干实例,分析“差不多”新闻为何屡屡出现,以期“差不多”新闻越来越少。


不认真不敬业,让“差不多”新闻如同割韭菜


微信圈里最近流传着一篇集纳媒体文字差错的文章,标题很醒目——《一字枪毙总编》(中文编辑校对网注:此文为我们微信公众号2014年首发,原文刊载于中文编辑校对网论坛,是网友智慧的结晶。现已移至公众号“中文编辑校对网”下边“编校常识”栏目)。其中说到,有份报纸的图片说明是:“图为美国小总统布什。”这“美国小总统布什”与“美国总统小布什”好像“差不多”哈。再有一个例子是,汶川地震发生后,河南某报在评论中把“祖国万岁”错成了“祖国万死”。“万岁”与“万死”,虽是一字之差,却差大了。还有一个例子,有家报纸发了一条新闻:《北京申办20000年奥运会》,这可是万年之差,差距够大的。


写作、编辑、校勘,各个环节都存在不认真不敬业的状况,就会让“差不多”新闻如同割韭菜,春风吹又生。


这里有个“不认真”案例比较典型:2014年9月14日《京华时报》第10版的报道《班主任索礼谩骂学生被记大过》,说的是教师节到来,黑龙江依兰县高级中学高二十七班学生未买礼物,班主任冯老师极为不满,在班里公然向学生索要礼物并谩骂学生,结果被行政记大过。报道中6次出现冯老师的名字,第一、第二、第六个是“冯超群”,第三、第四、第五个是“冯群超”。这个骂得很“超群”的老师,究竟是叫“冯超群”还是“冯群超”呢?不明白。前后6次出现的名字如果仅有一处出错,那可以看作是笔误,这里错一半对一半,只能认为是不认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