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编辑校对网

致力于文字应用21年。做最认真
坐享其成   轻松办公
——还您一个轻松自然的工作心情
your work in a relaxed and natural in the mood


中文编辑校对网

倡导“编辑从校对做起,校对向编辑学习”出版工作理念,团结全国优秀编辑校对
致力于文字应用

让姓名和头衔自己说话——新闻报道中人物称谓使用的技巧
来源: | 作者:bianjiao | 发布时间: 2016-01-04 | 16540 次浏览 | 分享到:


包括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在内的中国航天员目前正在接受神舟7号的任务选拔,如果顺利通过选拔,这3位已经实现了飞天梦想的航天员有可能再次出征太空。


而另一条电稿的导语为——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航天英雄”杨利伟1日在珠海说,中国目前尚无选拔女航天员的计划。


至此豁然开朗,原来《晶报》编辑在综合新华社的两条电稿时,将后一条电稿中的杨利伟的头衔删掉了,而被删除的头衔“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正是印证新闻点权威性的主要因素——一个“训练中心副主任”对选拔计划的解答,显然有足够的权威。


不要被无关人等误导


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如杨利伟确实没有这个“训练中心副主任”的头衔,而仅仅是航天员,那记者采用他对女航天员选拔计划的解答,还算不算严谨的新闻呢?


由此可以引申出日常新闻报道中一个容易犯错却不易发觉的误区——说出新闻事实的人,可能并不是完全掌握该事实动态的人。


被评为“2005年度十大假新闻”的“北京人可喝上贝加尔湖高山矿泉水”一文(原载2005年5月16日《竞报》)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文提到“蒙古国计划从俄罗斯贝加尔湖引水到北京,并已与俄罗斯开始进行接触”,但经《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和水利部官员澄清,此事子虚乌有。


查阅原稿不难发现,说该番话的人是“中国宝贝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卞洪登”,一个商业机构的经营者而并非具体操作此事的官员,他对涉及几个国家的重大规划的信口开河,怎可作为记者写稿的依据?


这也提醒新闻记者,只要不是由“适当”的人说出,再言之凿凿的事情,都应当经过相关的权威人士的核实。例如说,由医院院长公布城市医疗价格的改革计划,显然是不够严谨的,也容易导致错误的报道。


只选对的不选“大”的


但是,假如该院长同时身兼卫生局副局长职务,并且是以副局长的身份表述,那么其公布的医疗价格情况,无疑符合真实严谨的要求。而此时如何表述该副局长兼院长的头衔,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罗列其所有头衔自然是可行的,但在只表述其中一个时,不同的新闻环境下有不同的选择。


以经常见诸媒体的钟南山为例,他的头衔包括全国劳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广州市科协主席、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副会长……如何表述他的头衔,就要看具体发生的新闻事实。例如谈“科学家受体制制约”问题时,可以称之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市科协主席钟南山”;在谈“非典会不会流行”时,“广东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钟南山”的头衔更有说服力;假如谈“医德建设”,自然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副会长钟南山”的代表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