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编辑校对网

致力于文字应用21年。做最认真
坐享其成   轻松办公
——还您一个轻松自然的工作心情
your work in a relaxed and natural in the mood


中文编辑校对网

倡导“编辑从校对做起,校对向编辑学习”出版工作理念,团结全国优秀编辑校对
致力于文字应用

让姓名和头衔自己说话——新闻报道中人物称谓使用的技巧
来源: | 作者:bianjiao | 发布时间: 2016-01-04 | 16543 次浏览 | 分享到:

让姓名和头衔自己说话

——试论新闻报道中人物称谓使用的技巧与艺术


作为新闻要素的五个“W”,Who(谁)是不可或缺的其中之一。因此,一篇合格的新闻报道,在处理人物(无论是讲述新闻事实者还是评论者)的姓名与称谓时,必须做到严谨、真实,这一点勿庸置疑。除此之外,合理、巧妙地选择不同的称谓和头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新闻的价值,甚至是画龙点睛。


然而,出于对所谓的时效性的一味追求,一些应当十分严谨的新闻要素被不少记者和媒体所放弃,这当中首当其冲的就是“Who”。本文以近期一些纸质媒体刊发的新闻报道为例,分析不全面的“Who”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力图探讨使用人物头衔与称谓的技巧与艺术,以及它们对新闻价值提升的作用。


实化人物姓名,是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市民张先生说”、“社会学者李教授认为”、“一位专家表示”……随便翻翻手头的报纸,经常都可以见到诸如此类的表述。


不可否认,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模糊人物姓名是必要的。但现实情况是,许多记者为了“省事”,往往将不该模糊的名字(例如讲述新闻事实的人的姓名)都隐去了,有些干脆就生编硬造。这种做法不但严重损伤了新闻的真实性品格,甚至会使报道失去意义。


人物须经得推敲


新闻的第一课就是真实性,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都经得起核对。但显然,“市民张先生”这样的人物是经不起推敲的——不说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一个小县城恐怕都不止几万个“张先生”吧!一篇通篇都是张先生、李小姐而没有具体姓名头衔的报道,哪怕是亲自采访的,也容易给人造成“记者在造假”的印象——有些确实就是记者杜撰出来的人物。


批评须指名道姓


再来看2005年5月17日江苏《现代快报》的一篇报道——


只为没能尽快喝上一杯水,乘客周某昨天在飞机上对空姐大声呵斥说:“瞎了你的狗眼……”并将开水泼到其身上。据了解,现年50岁的乘客周某系昆明某学院的一把手,正厅级干部,此次是来宁参加会议。


某学院到底是哪个学院?周某到底叫什么名字?如果这两个信息完整真实地公布出来,该文无疑将是一篇冲击力极强的舆论监督报道。可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篇要素十分模糊的文章,更像是讲故事而非报道新闻——社会无法对“周某”进行道德制裁,读者读完之后充其量就是“哦”一声,即使义愤填膺也找不到谴责对象。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也不难——前提是你还记得新闻的真实性是第一位的。杜撰是万万要不得的,“偷懒”的毛病必须改掉,而在批评某一人物时记者应该严格考证,杜绝模棱两可、含糊其词的说法,属实的就要直指其名,方能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


巧用人物头衔,提升新闻的价值


如实表述人物的姓名,并且巧妙选择该人物的头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新闻的价值,有些提升甚至可以带来质的转变。


让头衔证明专家之专


2006年11月8日《羊城晚报》头版头条文章“新人收红包摸摸就归还”,笔者作为编辑参与了修改。该文报道了佛山一些地区新人摆喜酒收到红包后主动退还的社会新风尚,在评价这一风俗时,记者引用了学者的一段话称“在广州和上海等大城市依旧十分风行的沉重的婚礼红包,在南海顺德回归了它的应有之义,这是和谐社会、和谐人际关系的写照”。


可以说,此为该新闻的点睛之笔。然而,记者交回来的稿件中,学者的姓名和头衔为“佛山社科院的李教授”。他是否完全了解情况?够不够权威?这样的表述显然解答不了读者的疑问。经编辑提醒,记者将信息补充完整,结果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院长李克和教授”,正是民俗方面的当地专家,由他来作这样的表述,再合适不过。


此外,在类似情况下,完整的姓名和头衔,也是对被采访者“知识产权”的尊重。


让头衔证明新闻事实


再来看一个例子,深圳《晶报》2006年11月3日的报道——


据新华社珠海11月2日电包括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在内的中国航天员目前正在接受神舟七号的任务选拔,如果顺利通过选拔,这3位已经实现了飞天梦想的航天员有可能再次出征太空。


……


在回答有关中国是否开展女航天员选拔的提问时,杨利伟说:“目前我们的航天需求和航天计划,还没有要求女航天员去执行任务。由于没有任务需求,我们还没有进行女航天员的选拔。”


不难看出,这篇稿子的新闻点之一是“中国暂无对女航天员的选拔计划”,而传递这一消息的人是杨利伟。对于杨利伟的身份,文章能够看出的只有一个——中国航天员。至此不免有疑问,一名航天员对选拔计划的回答,大约等于大二学生对大一学生课程安排的回答。可信度有多大?


经过查证,新华社当天在珠海发了数条电稿,其中一条的导语是——


包括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在内的中国航天员目前正在接受神舟7号的任务选拔,如果顺利通过选拔,这3位已经实现了飞天梦想的航天员有可能再次出征太空。


而另一条电稿的导语为——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航天英雄”杨利伟1日在珠海说,中国目前尚无选拔女航天员的计划。


至此豁然开朗,原来《晶报》编辑在综合新华社的两条电稿时,将后一条电稿中的杨利伟的头衔删掉了,而被删除的头衔“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正是印证新闻点权威性的主要因素——一个“训练中心副主任”对选拔计划的解答,显然有足够的权威。


不要被无关人等误导


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如杨利伟确实没有这个“训练中心副主任”的头衔,而仅仅是航天员,那记者采用他对女航天员选拔计划的解答,还算不算严谨的新闻呢?


由此可以引申出日常新闻报道中一个容易犯错却不易发觉的误区——说出新闻事实的人,可能并不是完全掌握该事实动态的人。


被评为“2005年度十大假新闻”的“北京人可喝上贝加尔湖高山矿泉水”一文(原载2005年5月16日《竞报》)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文提到“蒙古国计划从俄罗斯贝加尔湖引水到北京,并已与俄罗斯开始进行接触”,但经《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和水利部官员澄清,此事子虚乌有。


查阅原稿不难发现,说该番话的人是“中国宝贝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卞洪登”,一个商业机构的经营者而并非具体操作此事的官员,他对涉及几个国家的重大规划的信口开河,怎可作为记者写稿的依据?


这也提醒新闻记者,只要不是由“适当”的人说出,再言之凿凿的事情,都应当经过相关的权威人士的核实。例如说,由医院院长公布城市医疗价格的改革计划,显然是不够严谨的,也容易导致错误的报道。


只选对的不选“大”的


但是,假如该院长同时身兼卫生局副局长职务,并且是以副局长的身份表述,那么其公布的医疗价格情况,无疑符合真实严谨的要求。而此时如何表述该副局长兼院长的头衔,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罗列其所有头衔自然是可行的,但在只表述其中一个时,不同的新闻环境下有不同的选择。


以经常见诸媒体的钟南山为例,他的头衔包括全国劳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广州市科协主席、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副会长……如何表述他的头衔,就要看具体发生的新闻事实。例如谈“科学家受体制制约”问题时,可以称之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市科协主席钟南山”;在谈“非典会不会流行”时,“广东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钟南山”的头衔更有说服力;假如谈“医德建设”,自然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副会长钟南山”的代表性更强。


网名、外号、昵称应用的技巧探讨


在娱乐、体育及一些社会新闻中,经常可以见到人物除姓名外的其他称呼,如昵称、外号等,若合理加以利用可以为文章增色。如天后布兰妮与老公凯文离婚的新闻报道,记者以“浪子”、“软饭王”的外号代替凯文的真名,根本不用其他文字,所要表达的情感倾向已跃然纸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报道中往往只有外号而无真名。在新浪体育的一篇稿件中,通篇都是讲“大鲨鱼”如何如何。熟悉NBA的人知道这是著名球员奥尼尔的昵称,但假如离开了NBA这个语境,或是不熟悉体育的人,看报道时就会有无所适从的感觉。


类似的还有近几年在新闻报道中大量出现的“网名”。随着网络对新闻影响的日益深入,网络上的称谓也越来越多出现在传统媒体上。“网名”是否具有准确的指向性?是否能够替代真名?


笔者的看法是,在报道网络事件时,可以用“网名”代替;但在涉及普遍意义的社会新闻,甚至牵涉到公安侦破或是法院宣判的情况时,仅用“网名”便不够严谨。而在“网名”和真名同时知晓的情况下,选择哪一个来讲述事件,12月7日《三联生活周刊》刊发的封面报道“法律不等于伦理”的操作手法值得借鉴。


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


女孩骆旋引发的故事,从她的意外离去开始。


朋友们至今不愿意触碰“死亡”这个字眼,更不愿意用“尸首”这个词来讲述她最后离去的惨状。对于逝去的21岁如花生命,以及那些同样青春灿烂的年轻人来说,一切始料不及。骆旋的网名叫“手牵手”,大家习惯叫她“手手”。就让我们用“手手”这个名字,来讲述她的故事吧。


在该报道中,同一个人物有三个不同的称谓:骆旋、“手牵手”、“手手”。如何选择?涉及法院判决的称谓,用骆旋最为严谨;在讲述这一在网上流传的网络事件时,“手手”具有更高的认同度。但如果就这样穿插使用,容易让新闻本身和读者都产生混乱。记者用旁白的方式,短短几句话,就让所有难题都迎刃而解了。


类似的实践,媒体同行们每天都在进行着。本文的实例和观点,也无一不是来自我们日常阅读的报纸、杂志。笔者希望,能够从各位同行的新闻作品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新闻导刊》2007年 第4期 | 闫修彦 郑华如 朱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