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也不难——前提是你还记得新闻的真实性是第一位的。杜撰是万万要不得的,“偷懒”的毛病必须改掉,而在批评某一人物时记者应该严格考证,杜绝模棱两可、含糊其词的说法,属实的就要直指其名,方能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
巧用人物头衔,提升新闻的价值
如实表述人物的姓名,并且巧妙选择该人物的头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新闻的价值,有些提升甚至可以带来质的转变。
让头衔证明专家之专
2006年11月8日《羊城晚报》头版头条文章“新人收红包摸摸就归还”,笔者作为编辑参与了修改。该文报道了佛山一些地区新人摆喜酒收到红包后主动退还的社会新风尚,在评价这一风俗时,记者引用了学者的一段话称“在广州和上海等大城市依旧十分风行的沉重的婚礼红包,在南海顺德回归了它的应有之义,这是和谐社会、和谐人际关系的写照”。
可以说,此为该新闻的点睛之笔。然而,记者交回来的稿件中,学者的姓名和头衔为“佛山社科院的李教授”。他是否完全了解情况?够不够权威?这样的表述显然解答不了读者的疑问。经编辑提醒,记者将信息补充完整,结果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院长李克和教授”,正是民俗方面的当地专家,由他来作这样的表述,再合适不过。
此外,在类似情况下,完整的姓名和头衔,也是对被采访者“知识产权”的尊重。
让头衔证明新闻事实
再来看一个例子,深圳《晶报》2006年11月3日的报道——
据新华社珠海11月2日电包括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在内的中国航天员目前正在接受神舟七号的任务选拔,如果顺利通过选拔,这3位已经实现了飞天梦想的航天员有可能再次出征太空。
……
在回答有关中国是否开展女航天员选拔的提问时,杨利伟说:“目前我们的航天需求和航天计划,还没有要求女航天员去执行任务。由于没有任务需求,我们还没有进行女航天员的选拔。”
不难看出,这篇稿子的新闻点之一是“中国暂无对女航天员的选拔计划”,而传递这一消息的人是杨利伟。对于杨利伟的身份,文章能够看出的只有一个——中国航天员。至此不免有疑问,一名航天员对选拔计划的回答,大约等于大二学生对大一学生课程安排的回答。可信度有多大?
经过查证,新华社当天在珠海发了数条电稿,其中一条的导语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