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起当年毛泽东批评把“工人”的“工”字中间加上两划,横生枝节地将简明变为晦涩的做法,不知道面向大众读者固守“埋单”的传媒有何感想。
还有,荆楚之地传媒,往往使用一些本地群众语言中极少使用、又不是普通话通用词汇的一些生僻字,例如经常出现的“香饽饽”。估计很多读者不清楚“饽”是什么东西。《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饽饽”是方言,相信是北方某地的方言,所指的是那个地方的某种食品。那么,用“香饽饽”做比喻有什么意义呢?比喻的作用在于用容易明白的、熟悉的甲事物来说明不容易明白的、生疏的乙事物,以便表达得生动、贴切。那么,拿读者不甚了解的东西,没有吃过的北方土特产作比喻,有多少南方人能理解呢?这不是缘木求鱼吗?
向生活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我们的媒体语言才会永远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媒体工作者努力实践探索,也需要规范制定者不断总结完善。
武断的用语
主要发生在全国性的媒体。
2月10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当天央视新闻联播节目播音员字正腔圆地向全国人民播报:“今天是腊月二十三日,农历小年!”作为湖北人的我,听了不禁有点诧异:“不是明天小年吗?”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南方很多省也是),农历小年是腊月二十四日。我们湖北(至少在鄂东)的传统习俗,这一天要接(去世的)祖宗回家过年的,在晚上的小年年饭上,先要请祖宗吃(当然是象征性的几分钟),要烧纸钱。
笔者查有关资料解释,过小年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中国地域辽阔,南北风俗很多不同,地方媒体播报小年时间按照当地的习俗无可非议,但是中央媒体不应该武断说是哪一天。以中央电视台的身份,在播报节日的时候,硬性将农历小年“统一规定”到腊月二十三日,是对南方小年习俗的不尊重。
武断的用语还有:“过年了,家家户户包饺子”。这句话说了好多年。除了吃年饭、贴春联是全国性的风俗外,有些风俗只是地方的,不要硬说成是全国的。比如“包饺子”是以面食为主的北方人的过年习俗,南方人没有这个习俗,就是吃,也是吃糍粑、吃年糕,南方是大米产区嘛;北方人扭秧歌,南方是采莲船,如此等等。这些不同的习俗,反映了当地的物产特色和气候,中央媒体在报道各个地方过年习俗活动时,无不有声有色。可惜一涉及到涵盖全国的用语时,往往以偏概全,他们可能自以为贴近了生活,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那种以偏概全的用语,不仅离很多地方的生活、离那里的老百姓很远,而且很多地方的人听来、看来不舒服、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