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写给人民群众看的、说给人们听的普通读物,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传播媒介,不是描红习字,不是统计表。
“上世纪”有多久?
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上世纪80年代”、“上世纪90年代”的字眼,给人一种恍如隔世遥远而古老的感觉。笔者有好几次写稿子涉及到“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时,有时候写成:“1980年代”、“1990年代”。但是到了报纸见报的时候,全被格式化为“上世纪80年代”或“20世纪90年代”。后来只有在“上世纪”面前乖乖就范。www.bianjiao.net
笔者认为,“上世纪90年代”和“1990年代”两种表述,后者更好。理由:第一,前者字数多,罗嗦、累赘,后者字数更简洁。第二,前者是相对概念,后者是绝对概念,后者指向更清晰。设想再过一个世纪,人们看到这时候的某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上世纪”,可能纳闷:“上世纪”是哪一世纪呢?第三,“世纪”是以100年为单位的,动辄以“上世纪”来表述,其实只过去了几年的事情,语感过于沉重,过于遥远,缺乏亲近感、贴近性。
在笔者有限的阅读范围内,看到港台文章多数是用的“1990年代”的,内地文章中用“1990年代”的也开始多了起来。建议我们的报纸考虑比较简洁的用法,至少不排斥这种用法,或允许两种用法并存,让时间来优选更好的用语。
要简明还是晦涩?
不止一次听朋友议论“埋单”一词的使用。有人考证,源于广东的“埋单”一词与“买单”音近而义远。这两个本来意思大相径庭的词汇,如今人们在使用和理解上二者合一了,都是付账单的意思。
然而,在更多的非广东人看来,“埋单”毕竟费解一些(记得报纸上还多次解释过“埋单”的意思),不像“买单”更简明清楚,一目了然。既然“埋单”就是“买单”,为什么有的媒体不用简单明了的“买单”,却偏偏喜欢用晦涩难懂,甚至要专门向读者解释的生僻词“埋单”呢?笔者总是百思不得其解。或者,我们有的新闻工作者犯了“把自己知道的当成读者也知道的”错误?外地媒体也非得要来两句粤语以显时尚?
在网络上检索二词使用率,“买单”比“埋单”更多,说明多数人还是选择了简明易懂的。但是,不少主流媒体仍然采用“埋单”,这就令人费解了www.bianjia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