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语论
字词
句章
标点
法规
园地
新媒体
校对
编辑
新闻
联系我们
编辑校对工作室
中文编辑校对网
致力于文字应用21年。做最认真
坐享其成 轻松办公
——还您一个轻松自然的工作心情
your work in a relaxed and natural in the mood
中文编辑校对网
倡导“编辑从校对做起,校对向编辑学习
”出版工作理念,团结全国优秀编辑校对
致力于文字应用
党报无小错,人人当终审
来源:
|
作者:
bianjiao
|
发布时间:
2017-12-10
|
8449
次浏览
|
分享到:
防范差错,对媒体而言,关乎质量和声誉,关乎职责使命,更关乎大局!因此,从记者到编辑再到检校,无不把自己当作稿件“终审”,考虑谋篇布局、斟酌起承转合、思量遣词造句,不让任何一个潜在的“纰漏”从指缝溜走。在已经到来的“四十年最严”时期,中文编辑校对网选择几位同行的发言,我们一起听听他们怎么说。
记者应该树立“第一把关人”意识。一些记者的头脑中存在着依赖部门主任、版面编辑、总编、校对员把关审核的思想。在写稿上倾注很大力气,但稿子写好后,自己往往没有加以认真检查把关,轻易地就把稿子发给部门主任,认为后面还有好几道把关者。殊不知,对于人名、地名,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术语等,即便写错,不是具体采访的记者,旁人往往很难发现其中的错误。
记者需要平时多看书、勤学习,及时了解时政,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把好政策政治导向关。当今社会,新事物、新名词不断涌现,如果不加强学习,就跟不上时代步伐,写稿就会出现与时代发展、中央要求相脱节的地方——
安徽日报社政治新闻中心记者 黄永礼
编辑不能丢掉好传统!三审三校制度你都遵循了吗?你还为一个标点符号纠结吗?大样点题的时候,标题的每个字下还有没有红点?
尽管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一些编辑的流程,但是好传统不应丢掉。即便是新媒体也需要继承和发扬一些老传统,传统媒体更不应该丢掉。编辑不能对稿件盲目信赖,很多差错的出现都源于编辑未对稿件认真核实。
每一个编辑要对发在版面上的所有文字图片负责,要把自己作为报纸的最后一关来看待。
——天津日报社要闻出版中心编辑 蒋全兴
检校要适应媒体发展新变化!信息时代,采编工作“告别纸与笔,走向网与电”,给检校工作带来新挑战:过去的“校异同”逐渐弱化,“校是非”变得更加重要,校对工作与编辑工作的衔接度和相似度越来越高。因此,检校人员必须提高政治素养,加强知识储备,才能做好校对工作。
《光明日报》是一张文化类报纸,存在大量引经据典的情况,所引文句必须保证一字不差。检查组主动建立了严格核对引文制度,在实际工作中挡住了许多差错。如,2015年5月4日15版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孟轲云:‘五百年,其间必有名世者’。”经查,原文应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向编辑提出后作了改正。2015年11月19日11版一篇文章出现大量年号,检查人员逐一核对后发现,其中“唐德宗大历年间”应为“唐代宗大历年间”。类似错误,每个月都会碰到不少,没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相当的知识面,是很难识别发现的。
——光明日报社总编室检校室主任 张军
我们的老祖宗早有名言:“校书如扫尘,一面扫,一面生”,说明差错在书刊出版中是避免不了的。这当然不是为差错开脱,做新闻出版的,肯定也不会以此做挡箭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报纸差错率高的原因除了编辑责任心不强、校对马虎外,一个重要原因出在没有认真改稿上。如果稿件本身就没有写好和改好,错字、病句一大堆,那么差错率必然会增高。前道工序的质量必然会影响后道工序的质量。
一般情况下,稿件虽然在基本思想、基本事实方面都是正确的、有意义的,但在某些地方,如,表达的思想不够完善,引用的事实不够准确,语言不够精练,文字上还有毛病,这些都需要进一步修改、润色、校对。
改稿是指对新闻稿件进一步整理和加工,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既是作者的事,也是编辑的事,还是校对的事儿。
——中文编辑校对网主编钟宣宣
编校工作,既简又繁。
能者不屑,鄙者难堪。
名为报人,位列孙山。
成无大获,错失小钱。
早出戴月,晚归日偏。
节日假日,照常上班。
差错罚款,一年白干。
全心全意为编校服务
中文编辑校对网
上一篇:
最标准公文格式
下一篇:
国家级媒体的编校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