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给校对工作带来的挑战是,既要跟上编采人员的思维,不落伍,不守旧;又要做语言规范、版面规范和报纸品位的维护者,不媚俗,不逾矩。中文编辑校对网
另外,由于追求时效性等原因,临时撤换稿子、“倒版”的情况比以前频繁,使得校对工作量增大,无形当中加大了出错的风险,有时一字、一句、一图的改动都会影响整个版面,会出现“丢尾”甚至“丢段”的现象;版面创新带来的图片、字体、字号、格式等变化,也增大了图片颠倒、图注错配、图文不符等差错出现的几率。这些,都需要校对人员认真审核,并与编辑沟通。至于网络流行语的大量使用,则要求校对在原则规范与灵活适用之间寻找平衡点。
✏高标准带来新要求
与即时传播的新媒体相比,党报新闻生产的优势表现在:信息的“再次确认”即求证,事实的深度剖析即评论,议程的精心设置即编辑,文字的质量审核即校对。每个环节都是塑造权威性与公信力不可或缺的。出现重大差错或者频繁地出现差错都对公信力有损害。相对于过去来说,视质量为“生命”的校对工作责任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大了。
比如,我们在校对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将“政协主席”错成“政协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错成“中国人民共和国”等 “地雷”,这样的错误如果见报,对党报声誉和公信力的损害非常大。
党报采编的改革创新也对校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版面的编辑过程如同一件艺术品的创作,怎样用好标题“夺人眼球”,怎样运用图片、图表、绘画来增强版面视觉效果,怎样用简洁鲜活的语言来增强感染力,这些都是新闻人每天面对的课题。党报校对人员必须努力地去适应新的版面表现形式,深刻体味版面新的语言。这不但要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甚至要有相当的美学素养。
如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编辑活用网络流行语,结合文章内容创新表达方式,这个“给力”一出现就引起网络热议。“给力”作为网络热词,一直被网友用作形容词,而编辑将其当做动宾词用,既用活了网络热词,又促进了语言的健康发展。校对人员如果机械地固守网络上“给力”的意思,或者没有认真分析琢磨这个词的结构,很容易将其认为是错误用法,而将其删改。
✏“三种意识”保质量
作为“把关人”之一,在信息海量、思想多元的新媒体时代,要想做好工作,校对人员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意识、匠人意识、学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