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编辑校对网

致力于文字应用21年。做最认真
坐享其成   轻松办公
——还您一个轻松自然的工作心情
your work in a relaxed and natural in the mood


中文编辑校对网

倡导“编辑从校对做起,校对向编辑学习”出版工作理念,团结全国优秀编辑校对
致力于文字应用

报刊出版界现状:编辑防线先天不足,校对防线残缺势弱
来源: | 作者:bianjiao | 发布时间: 2015-11-27 | 9363 次浏览 | 分享到:

原标题:也谈校对编辑化

 

近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质检中心对市场抽选图书进行了几次较大规模的编校质量检查,并公布了一批不合格图书及其出版单位。质检总体反映图书文字差错率高,存在知识性、逻辑性、语法性错误。这与编校工作的优劣密切相关。

 

通常情况下,编校质量保障体系有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编辑工作,第二道防线是校对工作。编辑以作者原稿为对象,以加工、整理、审读为手段,消灭书稿中的差错;校对是对发排后、印制前的书稿质量把控。校对工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的成书编校质量。

 

编辑和校对,在图书出版流程中是统一的整体,两者虽有分工,但紧密相依,缺一不可。只有编辑工作和校对工作相互协作,彼此对接,形成合力,才能确保编校质量。

 

然而,目前的市场化因素导向使编辑的加工、审读角色职能弱化,致使“编辑防线先天不足”,加之许多出版社取消了校对部门或仅保留一两个校对调度人员,使得大量校对工作完全依靠外校,致使校对工作质量很难切实保证,即“校对防线残缺势弱”。这也就造成了如今图书编校质量下滑愈演愈烈的局面。解决这一问题的治本之策,就是要严格两道“防线”:一是要进一步加强编辑技能,杜绝“编辑职责后移”;二是要建立和健全专业校对机构和校对制度,强化校对的编辑职能,即“校对编辑化”。当然,“校对编辑化”并非为了解决“编辑职责后移”的弊端,而是为了确保编辑消灭差错的成果,将文字差错和其他差错消灭在图书出版之前,从而保证图书的传播和积累价值。校对工作同编辑工作一样,都是文字性、学识性的创造性劳动,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因而“校对编辑化”将成为图书编校质量的制胜一招。

 

校对是由“校雠”演变而来的,其含义及其发展演变过程与出版生产过程同步,其功能归纳起来可以概括成两点:校异同,校是非。要全面实现校对的两大功能,必须做到:其一,校是非与校异同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其二,校异同与校是非两者的关系随着现代出版技术条件的进步而不断演变,校是非逐渐提升为校对的主要功能,校异同随之降为校对的辅助功能。而在某种意义上,校是非的这一功能可以算作是广义的编辑范畴,这也是不少业内专家提出的“校对编辑化”概念的具体体现。

 

现代的出版生产活动为校对工作赋予了新的使命,即对编辑加工、审读过的稿件进行文字性、知识性的再加工。为此,校对必须掌握以下几种方法。

 

1. 必须掌握并综合运用各种校对方法

 

校对的基本方法有四种: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①对校法,比照原稿对校样,使校样上的文字、标点符号与原稿完全相符,消灭一切与原稿不符的录排错误,包括点校法(分左右式和上下式)、折校法、读校法、倒校法。对校法的要旨在于“对”,其优点为有利于发现错漏,有利于找到改错补漏的直接依据。②本校法,在通读校样中通过本书前后、左右内容互证,发现问题,订正讹误。本校法的要旨在于“前后互证”,即通过文稿的内在矛盾发现错误。③他校法,指以他书校本书。他书常指有关的工具书,目的是对书稿中的疑点进一步予以确认。④理校法,是校对者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在通读中对原稿是非做出判断。一是从分析字词含义入手进行推理判断;二是运用逻辑方法进行推理判断。

 

2. 必须掌握校对阅读稿样的方法和技能

 

在传统纸质图书的编校过程中,阅读稿样既是编辑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校对工作的基本方式。但是,校对的阅读不同于编辑的阅读。编辑阅读稿样的对象是作者的原稿,目的是全面了解作品,做出客观评价,确定层级设置、内容取舍,并消灭其中的差错。编辑的工作更强调“慎”,要求全面综合、取舍审慎。而校对阅读稿样的对象是发排文本和校样,目的是查错补漏。校对的工作则更强调“细”,要求逐字校读、细辨差错,特别是遇到字迹潦草的编辑痕迹时,更是要细致认真。其一,要进行特征识别。先熟悉笔迹特征,理解每个字的结构及书写的特殊性,同时从上下文的语境和组词内容加以识别。其二,要合理推断。有的字词孤立地看难以准确识别,但可以从其组词的几种可能性做出合理推断。其三,可以通过层次识别。经过多人多次改动而又线路交叉辐射的文稿,首先要找出“权威”的笔色,然后分清层次,顺藤摸瓜,准确识别。其四,要依赖经验识别。校对阅读是一种特殊阅读,要靠直觉、靠理解、靠知识积累,需要经过专门的技能训练和长期的校对实践,才能熟练地掌握,这也是“编校不能合一”的一个重要理由。

 

3. 必须加强校对后文字技术整理的职能

 

文字技术整理,简称“技术整理”或“整理”,由责任校对(校对组长)主要从体例、格式方面检查和整理全书(刊)校样。其意义在于弥补版式设计人员的疏漏,改正排版造成的差错,防止多人校对时产生的不统一。

 

1)核对相关文字:核对封面和版权页,确认书名、作者名、出版单位名和出版时间等相关项目的一致性;根据正文标题核对目录或要目,并填写各标题的所在页码,每次改版后均须检查页码是否准确;查看书眉或中缝文字是否与篇名、章名、节名等一致。

 

2)检查版面格式:①按照发稿单和原稿上的批注,核对校样上正文的主体文字、标题、引文、注文的字型、字体、字级等,检查页码与书眉(或中缝)在版面上的位置和格式。②检查正文的标题体系,使同级标题的题序连续,字体、字级、占行和位置保持一致。③检查引文、注文的格式是否一致,注文(包括脚注)的顺序是否与正文中的注码相对应。④通观全部校样,检查版面,纠正“背题”、单字成行、单行成面、超出版心、图表位置、篇章页码等错漏。

 

3)处理标题:①密排题,注意标题的长度一般不能超过版心宽度的4/5,一行排不下时可以转行,转行时以不割裂词汇为宜;注意字体、字级是否与原稿标注相符;注意整个标题所居的位置是否适中,四周留的空白是否匀称。②疏排题,注意间空的处理,如两字标题间空两个字距离、三字标题间空一个字、四字标题间空半个字、五字以上的标题则不加间空。③装饰题,注意花边图形是否一致,有无近似的别种花边混入,有无不规范排列等。④单行题,并注意字体、字号,以及有无杂字加入等。⑤多行题,注意主题与副题的比例,人名、地名、国名不要断开转行,各行标题的行距要适当,标题末标点符号省略要得当。

 

4)检查图片:①以文为主、图为辅的书稿,要贯彻“文先图后、图随文走”的原则。②图文并重的书刊或以图为主的书稿,要注意图文协调,便于阅读。例如,占版心1/4或以下的图,除有特殊规定者以外,图旁必须串文。占版心1/2的图,如为32开本的图书,图的横行长度超过70mm,图旁不串文,左右居中排。占整面或接近整面大小的图,图旁不宜串文,图和图注排在一面上。若图占满一面,则图注宜采用双(面)跨单(面)的方法排在另一面上,以使图和图注虽不在同一页面上但在同一个视面上。如图在双码,则图注排在单码的下方;如图在单码,图注排在同一视面的双码下方;图注上方需加排一根通栏的横线(正线),以表示与上面的文字不连接;如为横放的跨页,而图注又较多时,也可在双码排图,单码排图注,以免作插页。而跨页图(一个图题内包含有几幅图),不能拆开,必须分排在双单两面上。碰到这种情况,不论是竖放跨页或者横放跨页,都必须排成双单码,而且竖放跨页图的图注必须跨页居中排。

 

5)整理表格:①表格转排,包括竖表转栏排、横表分段排。②栏头互换。对于列多行少的表格,可以改列为行,并以互换栏头来解决排版问题,反之亦然。这样,既可以解决排版困难,又可使版面美观。如横栏较多则改竖向,竖栏较多则改横向。③表格跨面或接排。较大的表格需跨两面书页接排时,常采用“和合表”的排法。注意,各种接排表的表题和表头在单面上靠订口起排,在双面上靠切口起排。每面都必须排表头;如表头中各栏头编有序号,转面排时可只重复序号而略去栏头,以节省空间。

 

6)检查复核校改之处:①简化字、异体字、繁体字、异形词、数字、标点符号、量和单位,以及校对符号的用法是否规范,有无笔误;汉语拼音字母的字体有无标明。②外文字母是否按规定用印刷体书写并注明外文文种及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等。③删去一个外文词中间的字母时,应标明其前后的字母是接排还是分开。④转行分音节是否准确。

 

总之,校对是编辑工作的继续,“校对编辑化”是情势所需、势在必行的。书稿的原始质量良莠不齐、编辑修改的多少不一、版式录入的复杂程度不同、各校次的不同要求等,或多或少都会影响稿件校对的难易,但直接影响稿件校对质量的因素,主要在于校对人员对相关专业的熟悉程度、校对经验是否丰富,以及态度是否细致认真等。只有不断加强图书质量保障的最后防线,强化落实校对工作,弥补和完善编辑工作,才能最终解决图书质量下滑的现实问题。     (原标题:也谈“校对编辑化”;来源:出版参考;文/黄维佳 杨越朝 周晓洲,人民军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