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编辑校对网

致力于文字应用21年。做最认真


中文编辑校对网

倡导“编辑从校对做起,校对向编辑学习”出版工作理念,团结全国优秀编辑校对
致力于文字应用

网络低俗语言(涉及女性器官)使用者多为19-24岁女性
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 作者:bianjiao | 发布时间: 2016-05-04 | 9209 次浏览 | 分享到:

(二)吐槽、调侃凝聚群体认同网民趋向自我弱势化

网络语言的衍生、拆解、重构,表现出网民认同的多元,通过反转性的幽默,以娱乐化的方式消遣正统、严肃。社交媒体的发展让更多网民由“沉默的大多数”转向“热闹的围观者”,进而成“积极的参与者”。网络语言的兴起、传播反映了多元、狂欢与草根特性,吐槽调侃、消解权威、隐喻自嘲表现出网民自我定位的弱势化。有调查显示,作为网络主体人群的90后,57.5%感受到生活压力,而80后、70后群体中的比例则是53.3%和39%。90后人群的生活压力感与被剥夺感相对突出。

2015年,以“反鸡汤文章”为特点的网络语言再造获得网民关注。现代汉语中,对这类语言并无标准的解释,网民通常将其视作“心灵鸡汤”类励志信息的对立面,也有网友称之为“心灵砒霜”。例如自我定位为“超搞笑的原创糗事笑话分享社区”的糗事百科,在2015年12月进行了一次《一人一句负能量》的街边采访。其中“虽然你长得丑,但是你想的美啊”是对品貌的调侃;“如果给你一个亿,让你吃屎你吃吗?我能把他吃破产。”是对拜金的自嘲;“比你优秀的人还在努力,那你努力还有屁用。”是对奋斗的解构,“真正努力过的人才知道,其实家庭背景,才是不可逾越的。”是对拼爹的无奈。此类网络语言表现出网民对传统的文化、道德宣教的不认同,形象地折射出大众对现实生活的戏谑。

这种看似“负能量”的网络语言,是网民对社会现象、价值思潮的种种不满、抑郁和愤懑的体现,反映出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渴望,同时也表现出个体网民面对现实境遇的无奈。以消极的形式表达出现实消遣,自我弱势化的趋向是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困顿,线下社会现象的不健康导致网民个体在互联网上应用调侃和吐槽凝聚群体认同,此类网络语言在社交平台的刷屏,在一定程度上是传播者心声和价值取向的体现。

(三)詈言杂芜渐趋普遍粗鄙、暴戾心态相对凸显

社会学等学科认为每一种社会现象的背后都包含着两个方面:即正功能和负功能。一些后现代社会学者非常关注语言与符号带来的 “温和的暴力”。互联网带来了话语权平等、去中心化、权威解构,同时也使得社会负面情绪、文化粗鄙现象经由网络放大。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多次强调重视网络流行语出现低俗化的现象。

从网络低俗语言的传播和使用看,网络低俗语言主要呈现出任意化发布、趋利化传播、个性化张扬、讥讽化表现的特性。一些网络低俗语言进一步成为网络中语言暴力实施的工具,更有一些则在网络语境中由“詈骂”功能转向低俗粗鄙的“戏谑”功能。从网络低俗语言的构型来看,主要与性、身份、品行、生理缺陷、智力、能力缺乏等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