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化属于一种音变现象。在辞书中,儿化音节末尾用小号字“儿”表示,注音用字母“r”表示。一般读物中,儿化音节末尾加不加“儿”,可以根据习惯灵活处理,但同一个词处理应该一致。 
  	
 
  	在标注儿化音时,我们掌握一个原则:《现汉》出词目的要标。如“一块儿”;可“儿”可“不儿”的就不用标了,如“一口气”。 
  	
 
  	标注的时候,两个单字分开的,标er;两个单字合起来的,标r。 
  	
 
  	关于“儿化”的注释,常常令编辑迷糊,尤其是做少儿书的。因为低幼读物往往按字注音,而儿化的音节实际上是由两个字组成的,如“画儿”的发音是huar,不是hua’er。这是一种儿化韵现象。按理说,该像《现汉》那样把“儿”写得很小,强调这个“儿”仅仅是一个附加成分,“儿”跟“画”是拼在一起的,所以写一个小“r”。 
  	
 
  	可这样一来,对排版来说难度太大,操作不易,校对也困难,所以目前市场上的图书少有按此规则标注的。再有,《汉语拼音正词法》对于低幼读物有变通规则,可以按字注音,所以就可以把“儿”单独标注为“er”。 
  	
 
  	(一)加不加“儿”,意思完全不同 
  	
 
  	在普通话中,儿化具有区别词义、区分词性的功能,如“顶”作动词,“顶儿”作名词;“一点”是名词指时间,“一点儿”作量词,是“少量、少许”的意思。 
  	
 
  	在具有区别词义和辨别词性作用的语境中,该儿化处理的地方一定要儿化,否则就会产生歧义。 
  	
 
  	
   如: 
  	  曲儿qǔr(歌曲)——曲qǔ(姓) 
  	  花儿huār(名词,鲜花)——花huā(动词,花销) 
  	  面儿miànr(物体的表面、织品的正面、细小的粉末、面子)——面miàn(脸) 
  	  白面儿(毒品)——白面(小麦磨成的粉) 
  	  画儿huàr(名词)——画huà(动词) 
  	  帖儿tiěr(名词)——帖tiě(动词) 
  	  包儿bāor(名词)——包bāo(动词) 
  	  对儿duìr(名词)——对duì(介词) 
  	  刺儿cìr(名词)——刺cì(动词) 
  	  口儿kǒur——口kǒu 
  	  眼儿yǎnr(一个小洞)——眼yǎn(眼睛) 
  	  印儿yìnr(名词)——印yìn(动词) 
  	  缸儿gāngr (小的容器)——缸g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