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编辑校对网

致力于文字应用21年。做最认真
坐享其成   轻松办公
——还您一个轻松自然的工作心情
your work in a relaxed and natural in the mood


中文编辑校对网

倡导“编辑从校对做起,校对向编辑学习”出版工作理念,团结全国优秀编辑校对
致力于文字应用

析新华社通稿新闻改稿实例168篇
来源: | 作者:新华社 | 发布时间: 2018-04-11 | 41124 次浏览 | 分享到:

    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准确则是真实的基本保障。一个错别字、一处数据有误、一种表述不恰当,都可能损害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可信性,给传播者的公信力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自新闻报道诞生之日始,各新闻机构就在全力防堵差错。但他们又总是与报道相伴相生,即使是经过审校的稿件,仍能从中发现各类差错。

    作为新闻报道“国家队”的新华社,稿件中的差错通常以怎样的形式出现,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今后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加强,才能进一步提升报道质量?

    作为新华社采编团队的一员,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搜集、汇总、分析了2017年9月1日至2018年2月28日的全部新华社通稿新闻改稿实例,共计168篇(不同线路所发相同稿件视为一篇)。经统计分析发现,这半年时间168篇改稿中共出现差错190处,平均每天至少有一个差错。

    更值得深思的是,“通稿新闻改稿”,指的是各部门采、写、编、校后已经签发的通稿稿件中,又发现差错,再次提出修改意见。笔者无法看到,在通稿新闻改稿播发之前,各部门、各环节已经挡住了多少差错——这个数量,必定远远不止190处,恐怕数不胜数。

    因此,析通稿新闻改稿实例,仅能管中窥豹。希冀有所洞见。

    差错表现为不同形式,笔者进行了分类统计,发现在190处差错中,事实不准确高达86处,占比45.3%,成为“罪魁祸首”。(见图)

    其中,有的稿件是2017年12月7日播发的,“西南政法大学6日挂牌”错成“西南政法大学16日挂牌”;有的稿件中“一个机构、两块牌子”错成“一个牌子、两个机构”,“100万美元”错成“100美元”;有的稿件“导演谢添”错成“导演谢晋”,“义乌人”错成“温州人”;有的稿件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错成“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世界儒学大会”错成“国家儒学大会”;有的稿件把“广东佛山市”错成“广东佛山区”,“浙江安吉县”错成“浙江吉安县”;有的稿件把“非盟轮值主席”错成“非洲轮值主席”……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准确应是一条底线。可是,190处差错中,时间、数字、数量、人名、人物、机构名、会议名、代表团名、地点、地名、方位、文件名、职务、行为、排序等事实性差错,可用比比皆是来形容。从统计来看,与数字相关的差错——时间、数字、数量——在86处事实性差错中出现频次极高,竟然高达37处,这反映了多为文科专业出身的记者们有“先天缺陷”,却又不注意在工作中补强。(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