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编辑校对网

致力于文字应用21年。做最认真
坐享其成   轻松办公
——还您一个轻松自然的工作心情
your work in a relaxed and natural in the mood


中文编辑校对网

倡导“编辑从校对做起,校对向编辑学习”出版工作理念,团结全国优秀编辑校对
致力于文字应用

中国应定期对网络语言“大扫除”
来源: | 作者:bianjiao | 发布时间: 2016-06-13 | 8477 次浏览 | 分享到:

如今,网络上的一些“常用词”,人们似乎已见惯不怪,比如“尼玛”“滚粗”等等。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常用词”,甚至还明目张胆登上了标题:《马年将到“草泥马”给您拜年了》《让明星情侣“撕逼”飞一会》……某种程度上,不断蔓延的网络语言低俗化现象,挑战着公序良俗的底线,成为网络的一种不良标签。


网络语言低俗化的现象相当突出,已经由网络虚拟空间向现实生活渗透,向学校、纸质媒体、广播电视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范的重点领域延伸。网络语言低俗化这股风气,绝非无伤大雅而可听之任之,应当及时予以纠正规范。


网言网语为何“低俗不休”?网络语言低俗化有无界定标准?如何规范网络语言?就这些问题,人民日报记者邀请专家学者、业内人士、政府官员进行了对话。

对话嘉宾:

  彭兴颀: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副司长

  陈晓冉: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

  周晓鹏:新浪网总编辑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王君超: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


四种途径生产“语言垃圾”


记者:网络语言低俗化的成因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蔓延之势?


陈晓冉:网络低俗语言产生有四种途径。一是生活中的脏话经由网络变形并被广泛传播;二是词语因输入法运用而呈现出象形创造;三是英文发音的中文化、方言发音的文字化使网络低俗语言不断翻新;四是网民自我矮化、讽刺挖苦的创造性词语。


网络语言低俗化的使用现象主要有三类:一是以情绪发泄为目的的网络谩骂,二是以恶意中伤为手段的语言暴力,三是以粗鄙低俗为个性的网民表达。


周晓鹏:网络的公共化表达特性,使得各种实名或匿名的意见表达获得了一片天地,同时给网络暴戾留下了空间。往往现实表达的成本越高,网络表达的热度就越高,与之相应,网络暴戾的程度也就越高。这种网络暴戾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语言低俗化。久而久之,语言低俗化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对网络空间的风气产生严重毁伤。


记者:如何界定网络低俗语言?是否有相应的规范和标准?


张颐武:我们可以从违背公序良俗、违背大众普遍感受、违背社会道德标准、违背人类交流规范,以及造谣污蔑触犯道德底线甚至造成刑事伤害等方面,确定标准,进行判定。这里面既有客观的尺度,也有主观的感受。


王君超:目前,我国还缺乏界定网络低俗语言的原则标准和具体规范,有关工作相对滞后。2014年出台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语言文字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加强网络传媒用语用字监管,做好虚拟空间的语言生活管理。”